结构视角下塑造关系的双重因素探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作为关系性质的义务性 | 第11-14页 |
1.2.2 社会秩序与关系中的义务性 | 第14-16页 |
1.2.3 自我主义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塑造关系的因素一:义务性 | 第21-31页 |
2.1 关系 | 第21-22页 |
2.2 关系伦理化 | 第22-25页 |
2.2.1 伦理型文化 | 第23-24页 |
2.2.2 伦理关系 | 第24-25页 |
2.3 结构性失序 | 第25-27页 |
2.4 关系人情化 | 第27-30页 |
2.4.1 仪式性人情 | 第28-29页 |
2.4.2 可选择关系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塑造关系的因素二:自我主义 | 第31-40页 |
3.1 儒家的秩序命题及其缺陷 | 第31-33页 |
3.1.1 阶层性 | 第32-33页 |
3.2 自我主义 | 第33-37页 |
3.2.1 自我建立关系的自由空间 | 第35-36页 |
3.2.2 自我主义悖论 | 第36-37页 |
3.3 关系的工具化使用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关系行动 | 第40-49页 |
4.1 两个理想型 | 第40-42页 |
4.2 历史变迁 | 第42页 |
4.3 一个案例:医患纠纷 | 第42-48页 |
4.3.1 非对称关系 | 第42-44页 |
4.3.2 信任 | 第44-45页 |
4.3.3 行为监控力量 | 第45-46页 |
4.3.4 实证证据的支持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4页 |
5.1 结论 | 第49-50页 |
5.2 讨论 | 第50-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