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邻菲罗啉Fe配合物均相光催化还原CO2生成CO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写表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均相光催化还原CO_2的基本原理第11-12页
    1.3 均相光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进展第12-22页
        1.3.1 稀、贵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第12-14页
        1.3.2 廉价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第14-19页
        1.3.3 廉价光敏剂用于CO_2光催化还原第19-21页
        1.3.4 超分子配合物均相光催化体系简介第21-22页
    1.4 本文的设计思路第22-23页
第2章 多吡啶胺类铁(Ⅱ)配合物的制备与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初探第23-33页
    2.1 概述第23页
    2.2 化合物合成、表征与分析第23-29页
    2.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初探第29-32页
        2.3.1 C3的基本光学电化学性质第30-31页
        2.3.2 C3作为催化剂的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初探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邻菲罗啉铁(Ⅱ)配合物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第33-55页
    3.1 概述第33页
    3.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3-35页
    3.3 Fe(phen)_3Cl_2的基本电化学和光学性质第35-37页
        3.3.1 Fe(phen)_3Cl_2的循环伏安扫描曲线第35-36页
        3.3.2 Fe(phen)_3Cl_2的稳态吸收光谱曲线第36-37页
    3.4 邻菲罗啉-Fe配合物的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第37-44页
        3.4.1 溶剂-牺牲剂对体系光催化活性影响第37-38页
        3.4.2 辅助牺牲剂BIH对体系光催化活性影响第38-39页
        3.4.3 Fe(phen)_3Cl_2浓度对体系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及控制实验第39-41页
        3.4.4 不同浓度光敏剂对体系光催化还原CO_2活性影响第41-42页
        3.4.5 光照时间对体系光催化还原CO_2活性影响第42-43页
        3.4.6 表观量子效率的测定第43-44页
    3.5 邻菲罗啉-Fe配合物的光催化还原CO_2机理研究第44-53页
        3.5.1 吸收光谱监测第44-46页
        3.5.2 动态光散射监测及扫描电镜第46-47页
        3.5.3 高分辨质谱监测第47-49页
        3.5.4 激发态寿命测试及光敏剂的稳态发射光谱猝灭第49-52页
        3.5.5 ~(13)CO_2同位素标记定性实验第52-53页
        3.5.6 催化循环简图第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实验部分第55-61页
    4.1 试剂与仪器第55-56页
        4.1.1 试剂及预处理第55页
        4.1.2 实验使用的仪器第55-56页
    4.2 实验方法第56-61页
        4.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56页
        4.2.2 循环伏安扫描第56页
        4.2.3 光催化还原CO_2活性筛选第56页
        4.2.4 溶剂-牺牲剂比例优化第56-57页
        4.2.5 光敏剂浓度确定第57页
        4.2.6 催化剂浓度的确定第57页
        4.2.7 光照时间的确定第57页
        4.2.8 催化活性数据的收集第57页
        4.2.9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跟踪反应第57页
        4.2.10 高分辨质谱跟踪反应第57-58页
        4.2.11 发光寿命测量第58页
        4.2.12 光敏剂发光猝灭与猝灭速率常数的计算第58-59页
        4.2.13 动态光散射第59页
        4.2.14 扫描电镜与表面能谱第59页
        4.2.15 ~(13)CO_2同位素标记实验第59页
        4.2.16 光催化表观量子效率的测定第59-61页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附录第68-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苯并吡喃腈近红外荧光探针检测SO2、HClO/ClO-和Cys的设计、合成和生物荧光成像研究
下一篇:吡啶类双核铁及单核锰配合物光催化还原CO2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