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滑坡灾害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及变形研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天水地区地质环境 | 第17-24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2页 |
2.1.1 气象 | 第17页 |
2.1.2 水文地质 | 第17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1.4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1.5 地质构造与活动断裂 | 第19-21页 |
2.1.6 地震 | 第21-22页 |
2.2 研究区顺倾断裂带黄土-泥岩滑坡典型案例 | 第22-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顺倾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的振动台试验 | 第24-58页 |
3.1 工程原型概况 | 第24页 |
3.2 试验相似比及相似材料的选取 | 第24-27页 |
3.2.1 试验相似比 | 第24-25页 |
3.2.2 相似材料的选取 | 第25-27页 |
3.3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 第27-32页 |
3.3.1 模型箱设计及边界处理 | 第27-28页 |
3.3.2 地震模拟振动台 | 第28-30页 |
3.3.3 模型箱和地层的自振频率验算 | 第30页 |
3.3.4 测试内容与数据采集系统 | 第30-32页 |
3.4 试验步骤及过程 | 第32-35页 |
3.5 试验加载工况 | 第35-37页 |
3.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56页 |
3.6.1 模型箱边界效应验证 | 第37页 |
3.6.2 边坡加速度响应规律 | 第37-44页 |
3.6.3 边坡动土压力响应规律 | 第44-52页 |
3.6.4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52-55页 |
3.6.5 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 第55-56页 |
3.7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顺倾断裂带黄土-泥岩边坡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 | 第58-68页 |
4.1 数值计算模型 | 第58-63页 |
4.1.1 计算模型及工况 | 第58-59页 |
4.1.2 边界条件及地震波输入 | 第59-61页 |
4.1.3 材料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 | 第61页 |
4.1.4 地震波的选取及校正 | 第61-63页 |
4.1.5 阻尼设定 | 第63页 |
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3-67页 |
4.2.1 边坡加速度动响应规律 | 第63-66页 |
4.2.2 边坡竖向动土压力响应规律 | 第66页 |
4.2.3 边坡水平动土压力响应规律 | 第66-67页 |
4.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不同倾角顺倾断裂带对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 第68-83页 |
5.1 数值计算模型 | 第68-69页 |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9-81页 |
5.2.1 边坡加速度响应特征 | 第69-72页 |
5.2.2 边坡坡面位移时程曲线 | 第72-73页 |
5.2.3 边坡塑性区分布特征 | 第73-76页 |
5.2.4 边坡剪应增量变化特征 | 第76-78页 |
5.2.5 边坡永久水平位移变化特征 | 第78-81页 |
5.3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