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3页 |
0.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0.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新肇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 第13-25页 |
1.1 地层简况 | 第13页 |
1.2 构造特征 | 第13页 |
1.3 葡萄花油层精细构造描述 | 第13-16页 |
1.4 储层特征 | 第16-22页 |
1.4.1 新肇油田储层划分 | 第16页 |
1.4.2 新肇油田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 第16-21页 |
1.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21页 |
1.4.4 储层物理性质的分布与特征 | 第21-22页 |
1.5 油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1.5.1 油藏形成条件及油藏类型特征 | 第22-23页 |
1.5.2 油藏温度和压力 | 第23页 |
1.5.3 流体特征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裂缝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 第25-34页 |
2.1 无源微地震监测裂缝发育状况及方位 | 第25-26页 |
2.2 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技术 | 第26-28页 |
2.3 动态资料反映的裂缝发育方向 | 第28页 |
2.4 裂缝对油田注水开发的有利影响 | 第28-32页 |
2.4.1 减小排间注水驱油、注入水的渗流阻力 | 第28-31页 |
2.4.2 油田注水压力低、吸水能力强 | 第31-32页 |
2.4.3 改善了油田角井注水开发效果 | 第32页 |
2.5 裂缝对水驱开发的不利因素 | 第32-34页 |
2.5.1 采油井在见水后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产能递减快,层间矛盾突出 | 第32-33页 |
2.5.2 平面矛盾突出,低含水井供液能力下降 | 第33页 |
2.5.3 注水开发区油井受效比例低,见水后平面矛盾突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新肇油田剩余油及区块开发效果研究 | 第34-39页 |
3.1 动静结合剩余油研究 | 第34-35页 |
3.1.1 单砂体采收率的预测 | 第34-35页 |
3.1.2 各沉积单元剩余可采储量的计算 | 第35页 |
3.2 各区块开发效果分析 | 第35-39页 |
3.2.1 有效厚度的差异 | 第36页 |
3.2.2 储层孔、渗条件的差异 | 第36-37页 |
3.2.3 含油产状差异 | 第37页 |
3.2.4 地层压力的差异 | 第37页 |
3.2.5 投产方式的差异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新肇油田注水开发试验 | 第39-45页 |
4.1 确定注水压力的合理值和注水量上限 | 第39页 |
4.2 开展方案控水与井组产量线性注水试验 | 第39-40页 |
4.3 开展注微生物、调剖、压裂试验 | 第40-43页 |
4.3.1 开展注微生物降压驱油试验 | 第40-41页 |
4.3.2 开展堵缝调剖试验 | 第41-42页 |
4.3.3 开展压裂试验 | 第42-43页 |
4.4 开展合理的注采比的不同强度注水试验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新肇油田注水调整对策及效益评价 | 第45-49页 |
5.1 注水开发采液、采油指数的变化规律 | 第45页 |
5.2 注水开发吸水指数、启动压力的变化 | 第45-46页 |
5.3 两类层的均衡动用状况 | 第46-47页 |
5.4 经济效益评价及推广前景 | 第47-49页 |
5.4.1 经济效益推算与模拟 | 第47-48页 |
5.4.2 推广前景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