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62页 |
1.1 DNA传感器 | 第18页 |
1.2 DNA传感器的转导方法 | 第18-24页 |
1.2.1 荧光法 | 第18-20页 |
1.2.2 电化学法 | 第20-22页 |
1.2.3 比色法 | 第22-24页 |
1.3 DNA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策略 | 第24-36页 |
1.3.1 切刻内切酶辅助信号放大 | 第24-27页 |
1.3.2 外切酶III辅助信号放大 | 第27-28页 |
1.3.3 滚环扩增技术 | 第28-29页 |
1.3.4 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 | 第29-32页 |
1.3.5 杂交链反应 | 第32-34页 |
1.3.6 催化DNA循环和DNA机器 | 第34-36页 |
1.4 荧光碳点的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1.5 碳点的合成方法 | 第37-43页 |
1.5.1 电弧放电法 | 第37-38页 |
1.5.2 激光烧蚀法 | 第38-39页 |
1.5.3 电化学合成法 | 第39-40页 |
1.5.4 燃烧/热分解法 | 第40-42页 |
1.5.5 模板合成法 | 第42-43页 |
1.5.6 微波/超声法 | 第43页 |
1.6 碳点的性质 | 第43-46页 |
1.6.1 碳点的结构 | 第43-44页 |
1.6.2 碳点的光学性质 | 第44-46页 |
1.6.3 碳点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 | 第46页 |
1.7 碳点的相关应用研究 | 第46-49页 |
1.7.1 碳点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46-47页 |
1.7.2 碳点在成像方面的应用 | 第47-48页 |
1.7.3 碳点在载药方面的应用 | 第48-49页 |
1.8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49-51页 |
1.8.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1.8.2 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2页 |
第二章 基于DNA-CoOOH纳米片复合物构建焦磷酸根的"turn-on"型荧光传感器 | 第62-74页 |
2.1 引言 | 第62-6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2.2.1 仪器 | 第63页 |
2.2.2 试剂 | 第63页 |
2.2.3 CoOOH纳米片的制备 | 第63页 |
2.2.4 荧光法检测PPi | 第63-64页 |
2.2.5 血清中PPi的测定 | 第6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2.3.1 CoOOH纳米片的表征 | 第64页 |
2.3.2 实验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 第64-66页 |
2.3.3 灵敏度和选择性 | 第66-68页 |
2.3.4 实际样品分析 | 第68-69页 |
2.4 结论 | 第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第三章 基于切刻内切酶和磁性纳米颗粒构建突变DNA标志物的荧光传感器 | 第74-86页 |
3.1 引言 | 第74-7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5-77页 |
3.2.1 仪器 | 第75页 |
3.2.2 试剂 | 第75-76页 |
3.2.3 检测目标DNA | 第76-7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2页 |
3.3.1 实验原理 | 第77-78页 |
3.3.2 传感器的影响因素 | 第78-79页 |
3.3.3 传感器的灵敏度 | 第79-80页 |
3.3.4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80页 |
3.3.5 实际样品分析 | 第80-82页 |
3.4 结论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四章 基于杂交链反应和Fe_3O_4-聚多巴胺纳米颗粒构建目标DNA的荧光传感器 | 第86-100页 |
4.1 引言 | 第86-8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4.2.1 仪器 | 第87页 |
4.2.2 试剂 | 第87-88页 |
4.2.3 Fe_3O_4@PDANPs的制备 | 第88页 |
4.2.4 检测目标DNA | 第88-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4.3.1 Fe_3O_4@PDANPs的表征 | 第89-90页 |
4.3.2 构建目标DNA传感器 | 第90-91页 |
4.3.3 可行性分析 | 第91-92页 |
4.3.4 传感器的影响因素 | 第92-93页 |
4.3.5 灵敏度和选择性 | 第93-94页 |
4.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94页 |
4.4 结论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第五章 DNA和碳点介导金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在检测目标DNA和蛋白质中的应用研究 | 第100-118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5.2.1 仪器 | 第100-101页 |
5.2.2 试剂 | 第101页 |
5.2.3 碳点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5.2.4 DNA和碳点调控AuNPs的合成 | 第102页 |
5.2.5 检测目标DNA和凝血酶 | 第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0页 |
5.3.1 碳点的表征 | 第102-103页 |
5.3.2 AuNPs的表征 | 第103-106页 |
5.3.3 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第106-107页 |
5.3.4 比色法检测目标DNA | 第107-109页 |
5.3.5 比色法检测凝血酶 | 第109-110页 |
5.4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第六章 基于碳点和银纳米颗粒构建三聚氰胺的比色、荧光双信号传感器 | 第118-132页 |
6.1 引言 | 第11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8-119页 |
6.2.1 仪器 | 第118-119页 |
6.2.2 试剂 | 第119页 |
6.2.3 碳点的制备 | 第119页 |
6.2.4 检测三聚氰胺 | 第119页 |
6.2.5 牛奶样品的处理过程 | 第11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6页 |
6.3.1 AgNPs的表征 | 第119-120页 |
6.3.2 构建三聚氰胺传感器 | 第120-121页 |
6.3.3 可行性分析 | 第121-122页 |
6.3.4 传感器的灵敏度 | 第122-124页 |
6.3.5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24-125页 |
6.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125-126页 |
6.4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第七章 腺苷衍生的N/P共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检测苦味酸中的应用研究 | 第132-152页 |
7.1 引言 | 第132-133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33-134页 |
7.2.1 仪器 | 第133页 |
7.2.2 试剂 | 第133页 |
7.2.3 碳点的制备 | 第133-134页 |
7.2.4 检测水溶液中的PA | 第134页 |
7.2.5 荧光量子产率测定 | 第13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7页 |
7.3.1 碳点的表征 | 第134-139页 |
7.3.2 碳点在PA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139-143页 |
7.3.3 荧光猝灭的机理 | 第143-145页 |
7.3.4 实际样品分析 | 第145-147页 |
7.4 结论 | 第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2页 |
第八章 高能磷酸化合物辅助合成碳点及其在检测H_2O_2和葡萄糖中的应用研究 | 第152-174页 |
8.1 引言 | 第152-153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53-154页 |
8.2.1 仪器 | 第153页 |
8.2.2 试剂 | 第153页 |
8.2.3 碳点的制备 | 第153-154页 |
8.2.4 检测H_2O_2和葡萄糖 | 第154页 |
8.2.5 本方法与GOD-POD比色法的检测性能比较 | 第154页 |
8.3 结果及讨论 | 第154-170页 |
8.3.1 PPi对碳点合成的影响 | 第154-158页 |
8.3.2 碳点的性质表征 | 第158-160页 |
8.3.3 荧光法检测H_2O_2 | 第160-163页 |
8.3.4 荧光法检测葡萄糖 | 第163-166页 |
8.3.5 荧光猝灭的机理 | 第166-169页 |
8.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169-170页 |
8.4 结论 | 第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4页 |
全文总结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