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土、砖、石、竹、木结构论文--竹、木结构论文--木结构论文

现代木构建筑结构的空间表达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建筑设计中的结构思考第10-11页
        1.1.2 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第11-12页
        1.1.3 以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木构建筑第12-13页
    1.2 研究对象第13-14页
        1.2.1 现代木构建筑第13页
        1.2.2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3 小结第19-21页
    1.5 研究目标与章节结构第21-24页
        1.5.1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2 章节结构第22-24页
    1.6 论文研究框架第24-26页
第2章 木构建筑结构的空间表达发展历程第26-60页
    2.1 传统木构建筑结构的空间表达第26-45页
        2.1.1 传统木材的材料特性第26-31页
        2.1.2 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型式第31-39页
        2.1.3 传统木构建筑的建造技术第39-42页
        2.1.4 小结——展现中国木构文化的自信第42-45页
    2.2 现代木构建筑结构的空间表达第45-57页
        2.2.1 新型木材的材料特性第45-48页
        2.2.2 现代木构建筑的新型结构型式第48-49页
        2.2.3 现代木构建筑的新型建造技术第49-57页
    2.3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3章 现代木构建筑结构的力学性空间表达第60-188页
    3.1 低层现代木构建筑第61-131页
        3.1.1 低层现代木构建筑之木框架结构第61-107页
        3.1.2 低层现代木构建筑之木桁架(屋架)结构第107-121页
        3.1.3 低层现代木构建筑之木拱结构第121-126页
        3.1.4 小结第126-131页
    3.2 多层与高层木构建筑第131-150页
        3.2.1 兴起背景第131页
        3.2.2 发展现状第131-134页
        3.2.3 多层与高层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及特征第134-135页
        3.2.4 实例分析第135-148页
        3.2.5 小结第148-150页
    3.3 大跨木构建筑第150-182页
        3.3.1 大跨木构建筑之平面结构体系第150-165页
        3.3.2 大跨木构建筑之空间结构体系第165-179页
        3.3.3 小结第179-182页
    3.4 本章小结第182-188页
第4章 现代木构建筑结构的非力学性空间表达第188-234页
    4.1 材质表达第188-198页
        4.1.1 木材的感觉特性第188-189页
        4.1.2 木材的知觉特性第189-190页
        4.1.3 木材与其他材质的对比第190-198页
        4.1.4 小结第198页
    4.2 文化性表达第198-212页
        4.2.1 对历史和文脉的回应第199-207页
        4.2.2 对宗教情感的召唤第207-212页
        4.2.3 小结第212页
    4.3 生态性表达第212-225页
        4.3.1 仿生第212-213页
        4.3.2 绿色节能第213-220页
        4.3.3 与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第220-225页
        4.3.4 小结第225页
    4.4 本章小结第225-234页
第5章 实际工程项目——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第234-264页
    5.1 关于两个“雨棚”第234-249页
        5.1.1 场地介绍第234-237页
        5.1.2 入口雨棚木结构的空间表达第237-244页
        5.1.3 结构构件搭接方式及节点处理第244-248页
        5.1.4 小结第248-249页
    5.2 江西共青城天源水都小区接待中心设计第249-262页
        5.2.1 场地介绍第249-250页
        5.2.2 木结构的空间表达第250-256页
        5.2.3 结构构件搭接方式及节点处理第256-261页
        5.2.4 小结第261-262页
    5.3 本章小结第262-26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264-270页
    6.1 结论第264-267页
        6.1.1 主要研究结论第264-266页
        6.1.2 反思木构建筑发展的阻碍第266-267页
    6.2 展望第267-268页
    6.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68-270页
        6.3.1 创新点第268-269页
        6.3.2 研究和撰写的不足第269-270页
参考文献第270-274页
致谢第274-276页
附录A:现代木构建筑案例分析补充第276-300页
附录B:现代木构建筑结构的力学性空间表达案例一览表第300-312页
个人简历第312页

论文共3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碳汇最大化视角的造林设计--以重庆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