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勒的记忆思想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章 斯蒂格勒记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26页 |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中的记忆思想 | 第16-19页 |
一、文艺复兴前的记忆研究 | 第17-18页 |
二、近现代的记忆研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斯蒂格勒记忆思想的渊源 | 第19-23页 |
一、法国记忆影子 | 第19-21页 |
二、三种记忆源于胡塞尔 | 第21-22页 |
三、记忆思想的关联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斯蒂格勒的三种记忆 | 第23-26页 |
一、三种记忆的划分 | 第23-24页 |
二、三种记忆的关系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斯蒂格勒记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26-39页 |
第一节 斯蒂格勒记忆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27-33页 |
一、重塑药学式记忆概念 | 第28-29页 |
二、拉近智能化记忆思想 | 第29-31页 |
三、掌控世界性记忆观念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斯蒂格勒记忆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3-37页 |
一、从字母书写到数字化书写 | 第33-35页 |
二、从世界记忆工程到我国记忆工程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 | 第37-39页 |
一、人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 第37-38页 |
二、社会形态的反思与批判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斯蒂格勒记忆思想的局限与启示 | 第39-50页 |
第一节 思想的界限困境 | 第39-43页 |
一、广义的概念 | 第39-41页 |
二、跨学科的风险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两难的现实局限 | 第43-47页 |
一、实在化的虚拟 | 第43-45页 |
二、自动化的社会 | 第45-47页 |
第三节 沉思与启示 | 第47-50页 |
一、半透明的生活 | 第47-48页 |
二、记忆思想研究的转向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