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千露天铁矿采空区探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选题根据以及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2.1 地层与岩石 | 第18-22页 |
2.1.1 前震旦纪变质岩系 | 第18-20页 |
2.1.2 第四系 | 第20-21页 |
2.1.3 混合岩与脉岩 | 第21-22页 |
2.2 矿区构造 | 第22-23页 |
2.2.1 褶皱 | 第22页 |
2.2.2 断裂 | 第22-23页 |
2.3 矿体描述 | 第23-26页 |
2.3.1 矿体产状与规模 | 第23-24页 |
2.3.2 矿石类型 | 第24-26页 |
第3章 空区探测方法 | 第26-45页 |
3.1 浅层地震映像法 | 第27-30页 |
3.1.1 地震映像法原理 | 第27页 |
3.1.2 各种波在地震映像波形图上的反映 | 第27-29页 |
3.1.3 地震映像资料的时频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2 高密度电阻率方法 | 第30-36页 |
3.2.1 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工作原理 | 第30-33页 |
3.2.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装置类型 | 第33-35页 |
3.2.3 高密度电阻率法仪器的类型及所用的软件 | 第35-36页 |
3.3 瞬变电磁法 | 第36-45页 |
3.3.1. 瞬变电磁的特点 | 第36-38页 |
3.3.2 瞬变电磁测深法的基本理论 | 第38-45页 |
第4章 数据处理及异常解译流程 | 第45-71页 |
4.1 瞬变电磁工作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45-54页 |
4.1.1 TEM仪器及其介绍 | 第45页 |
4.1.2 TEM参数 | 第45-46页 |
4.1.3 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46-51页 |
4.1.4 试验研究 | 第51-54页 |
4.2 地震映像法工作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 | 第54-64页 |
4.2.1 仪器设备介绍 | 第54-55页 |
4.2.2 野外数据采集 | 第55页 |
4.2.3 室内数据处理 | 第55-62页 |
4.2.4 最佳偏移距的选择试验 | 第62-64页 |
4.3 密度电阻率法工作步骤及其室内数据的处理 | 第64-71页 |
4.3.1 高密度电阻率法使用仪器 | 第64-65页 |
4.3.2 野外数据采集及工作方法介绍 | 第65-71页 |
第5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模拟实验研究 | 第71-85页 |
5.1 模拟实验的目的 | 第71页 |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择 | 第71页 |
5.3 水平叠加空区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8页 |
5.4 垂直叠加采空区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8-82页 |
5.5 其他叠加采空区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5页 |
第6章 实测异常处理解译及探测结果 | 第85-104页 |
6.1 数据处理解译流程 | 第85-86页 |
6.2 矿山具体矿区概况 | 第86-104页 |
6.2.1 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86-87页 |
6.2.2 鞍千矿业哑巴岭采区探测结果及分析 | 第87-96页 |
6.2.3 鞍千矿业许东沟采空区探测及分析 | 第96-104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个人简介 | 第109-110页 |
附图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