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6系列发动机提升压缩比的措施与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1 排放制约内燃机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能源消耗制约内燃机的发展 | 第13页 |
1.3 课题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 第13-17页 |
1.4 讨论汽油机压缩比的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发动机性能的评判指标 | 第19-31页 |
2.1 汽油机压缩比 | 第19-22页 |
2.1.1 压缩比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压缩比改变对常规发动机的影响 | 第19-22页 |
2.2 排放技术概述 | 第22-25页 |
2.2.1 汽车排放现状 | 第22-23页 |
2.2.2 机内控制措施 | 第23-24页 |
2.2.3 机外控制措施 | 第24-25页 |
2.3 燃油经济性概述 | 第25-30页 |
2.3.1 燃油消耗率: | 第25页 |
2.3.2 可变气门升程技术: | 第25-26页 |
2.3.3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 第26-28页 |
2.3.4 可变进气歧管 | 第28页 |
2.3.5 分层燃烧 | 第28-29页 |
2.3.6 缸内直喷 | 第29页 |
2.3.7 高压缩比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改变汽油机压缩比可行性 | 第31-45页 |
3.1 选择研究对象 | 第31-33页 |
3.1.1 自然吸气原型状态 | 第31-32页 |
3.1.2 增压原型状态 | 第32-33页 |
3.1.3 未更改压缩比的发动机劣势 | 第33页 |
3.2 变更零件 | 第33-44页 |
3.2.1 变更原则 | 第33-34页 |
3.2.2 自然吸气发动机变更零件 | 第34-39页 |
3.2.3 增压发动机变更零件 | 第39-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试验验证 | 第45-83页 |
4.1 试验装置介绍 | 第45-46页 |
4.2 自然吸气发动机试验验证 | 第46-62页 |
4.2.1 台架介绍及准备工作 | 第46-53页 |
4.2.2 压缩比对扭矩的影响 | 第53-56页 |
4.2.3 压缩比对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4 压缩比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5 压缩比对排放的影响 | 第58-62页 |
4.2.6 小结 | 第62页 |
4.3 增压发动机试验验证 | 第62-82页 |
4.3.1 台架介绍及准备工作 | 第62-68页 |
4.3.2 压缩比对扭矩的影响 | 第68-71页 |
4.3.3 压缩比对功率的影响 | 第71页 |
4.3.4 压缩比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5 压缩比对爆震的影响 | 第74-77页 |
4.3.6 压缩比对排放的影响 | 第77-81页 |
4.3.7 压缩比对排温的影响 | 第81-82页 |
4.4 试验验证及试验结论 | 第82-83页 |
第5章 超高压缩比及可变压缩比分析 | 第83-89页 |
5.1 超高压缩比 | 第83-86页 |
5.1.1 适合高压缩比的外部条件 | 第83页 |
5.1.2 超高压缩比带来的问题 | 第83-85页 |
5.1.3 解决方法 | 第85-86页 |
5.1.4 超高压缩比实例 | 第86页 |
5.2 可变压缩比 | 第86-89页 |
5.2.1 可变压缩比的意义 | 第86-87页 |
5.2.2 可变压缩比的典型结构 | 第87页 |
5.2.3 可变压缩比的优势 | 第87页 |
5.2.4 可变压缩比的劣势 | 第87-8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9页 |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