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选择的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道德选择困境的学理分析 | 第13-23页 |
(一) “义务论”与“功利论”的理论悖论 | 第13-15页 |
1. 义务论 | 第13-14页 |
2. 功利论 | 第14页 |
3. “义”“利”之争 | 第14-15页 |
(二)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风险博弈 | 第15-18页 |
1. 经济人 | 第15-16页 |
2. 道德人 | 第16页 |
3. “经”“德”之弈 | 第16-18页 |
(三) “利益说”与“责任说”的心理分析 | 第18-20页 |
1. 利益说 | 第18页 |
2. 责任说 | 第18-19页 |
3. “利”“责”之辩 | 第19-20页 |
(四) “个体化”与“媒体化”的话语选择 | 第20-23页 |
1. 个体化 | 第20-21页 |
2. 媒体化 | 第21-22页 |
3. “个”“媒”之选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以大学生为例的道德选择困境实证分析 | 第23-31页 |
(一) 行为主体自身的能力 | 第23-27页 |
1. 道德认知方面 | 第23-24页 |
2. 道德判断方面 | 第24-25页 |
3. 道德行为方面 | 第25-26页 |
4. 道德意志方面 | 第26-27页 |
(二) 多元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7-31页 |
1. 他者文化的僭越 | 第27-28页 |
2. 经济社会的转型 | 第28-29页 |
3. 熟人社会的消亡 | 第29-30页 |
4. 网络信息的发展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道德选择困境的路径优化 | 第31-41页 |
(一) 个人:提升道德选择能力 | 第31-34页 |
1. 学以致用,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 第31-33页 |
2. 知行合一,认真履行道德实践 | 第33-34页 |
(二) 媒体:正确引领舆论导向 | 第34-36页 |
1. 实事求是,秉持专业奉献精神 | 第34-35页 |
2. 以人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 第35-36页 |
(三) 高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 第36-39页 |
1. 取长补短,明确正确道德原则 | 第36-38页 |
2. 加强宣传,践履核心价值观 | 第38-39页 |
(四) 政府:完善社会制度建设 | 第39-41页 |
1. 关注弱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9-40页 |
2. 依法治国,增强社会诚信认同 | 第40-41页 |
结束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大学生道德选择状况调查问卷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