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引言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7页 |
1.2 遗传特性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21页 |
1.2.1 形态性状遗传特性及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遗传特性及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桉树及其杂交种叶片性状遗传变异特征 | 第24-3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2.1.1 遗传材料 | 第25-27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2.2.1 叶片性状变异 | 第28-35页 |
2.2.2 基于叶片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35页 |
2.2.3 基于叶片形态特征的树种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2.3 小结 | 第37-39页 |
2.3.1 树种间遗传差异 | 第37-38页 |
2.3.2 树种内遗传差异 | 第38页 |
2.3.3 特征性状 | 第38页 |
2.3.4 树种的聚类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尾叶桉与粗皮桉杂交种叶片性状的亲本遗传效应 | 第39-51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3.1.1 遗传材料 | 第39-4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3.2.1 杂交组合间叶片数量性状变异 | 第41页 |
3.2.2 叶片数量性状的母本遗传效应 | 第41-44页 |
3.2.3 叶片数量性状的父本遗传效应 | 第44-46页 |
3.2.4 杂交组合叶片质量性状变异 | 第46-47页 |
3.2.5 叶片各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 第47-49页 |
3.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桉树杂交种果实和树皮性状遗传变异特征 | 第51-61页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2.1 果实性状遗传变异 | 第53-57页 |
4.2.2 树皮性状变异 | 第57-58页 |
4.3 小结 | 第58-61页 |
4.3.1 果实性状遗传变异 | 第58-59页 |
4.3.2 树皮性状遗传变异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桉树杂交种的近红外光谱特性 | 第61-76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5.1.1 遗传材料 | 第62-63页 |
5.1.2 NIRs信息的采集 | 第63页 |
5.1.3 NIRs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 | 第63页 |
5.1.4 NIRs定性判别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5.2 结果和分析 | 第65-73页 |
5.2.1 桉树杂交种叶片的NIRs信息变异特征 | 第65-66页 |
5.2.2 桉树杂交种及其亲本的PCA聚类 | 第66-68页 |
5.2.3 桉树杂交种SIMCA判别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68-69页 |
5.2.4 桉树杂交种PLS-DA判别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69-73页 |
5.3 小结 | 第73-76页 |
5.3.1 NIRs定性判别的理论依据 | 第73-74页 |
5.3.2 NIRs的定性判别方法 | 第74页 |
5.3.3 NIRs分析的取样要求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83页 |
6.1 结论 | 第76-80页 |
6.1.1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 第76-78页 |
6.1.2 果实性状遗传变异 | 第78-79页 |
6.1.3 树皮性状遗传变异 | 第79页 |
6.1.4 近红外光谱特性 | 第79-80页 |
6.2 讨论 | 第80-82页 |
6.3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