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散斑面内变形测量技术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14页 |
1.2 材料面内变形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激光散斑干涉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2 散斑干涉面内变形测量原理与光路 | 第20-27页 |
2.1 散斑干涉测量基本原理 | 第20-23页 |
2.1.1 散斑的特征与ESPI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1.2 面内位移的测量原理 | 第22-23页 |
2.1.3 散斑干涉面内变形测量范围分析 | 第23页 |
2.2 典型的面内变形测量光路分析 | 第23-26页 |
2.2.1 Leendertz双光束对称照明光路 | 第24页 |
2.2.2 双光束对称照明简易搭建 | 第24-25页 |
2.2.3 Duffy单光束照明光路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散斑干涉相位提取技术与图像滤波算法研究 | 第27-47页 |
3.1 相位提取技术 | 第27-32页 |
3.1.1 时间相移技术 | 第27-30页 |
3.1.2 空间相移技术 | 第30-31页 |
3.1.3 傅里叶变换法提取相位 | 第31-32页 |
3.2 传统滤波算法及其局限性 | 第32-37页 |
3.2.1 影响散斑干涉条纹图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常见噪声模型分析 | 第33-35页 |
3.2.3 传统滤波算法简介 | 第35-37页 |
3.3 基于空间域的散斑干涉图像滤波方法 | 第37-41页 |
3.3.1 正余弦滤波 | 第37-38页 |
3.3.2 自适应加权滤波方法 | 第38-39页 |
3.3.3 各向同性和各项异性扩散滤波方法 | 第39-41页 |
3.4 基于频域的散斑干涉图像滤波方法 | 第41-44页 |
3.4.1 窗口傅里叶变换滤波 | 第41-44页 |
3.5 正余弦滤波与其他滤波方法的组合 | 第44-46页 |
3.5.1 正余弦-自适应加权滤波 | 第44-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相位解包裹算法研究 | 第47-62页 |
4.1 相位解包裹的基本原理 | 第47-50页 |
4.1.1 一维相位解包裹的原理与计算机模拟 | 第47-48页 |
4.1.2 二维相位解包裹的原理与计算机模拟 | 第48-50页 |
4.2 基于路径选择的相位解包裹算法 | 第50-54页 |
4.2.1 枝切解包裹算法 | 第51-52页 |
4.2.2 可靠度排序解包裹算法 | 第52-54页 |
4.3 基于全局统计信息的相位解包裹算法 | 第54-56页 |
4.3.1 最小范数法相位解包裹 | 第54-55页 |
4.3.2 PCG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包裹 | 第55-56页 |
4.4 影响相位解包裹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56-61页 |
4.4.1 噪声对相位解包裹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2 欠采样对相位解包裹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3 相位突变对相位解包裹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散斑干涉图像处理软件设计 | 第62-67页 |
5.1 软件框架及相关知识 | 第62-64页 |
5.2 软件功能模块和界面 | 第64-66页 |
5.2.1 图像处理算法所用基本函数 | 第65-66页 |
5.2.2 MFC框架和OPENGL库的结合 | 第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散斑干涉面内位移实验研究 | 第67-77页 |
6.1 实验关键元器件选型 | 第67-69页 |
6.2 面内变形被测试件的制作 | 第69-70页 |
6.3 面内变形测量光路的搭建 | 第70-71页 |
6.4 面内变形实验测量结果 | 第71-73页 |
6.5 DantecQ-300测量实验 | 第73-74页 |
6.6 有限元分析仿真结果 | 第74-7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结束语 | 第77-79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77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