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超亲水/超疏油表面制备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6页 |
1.2.1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空气中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超亲水性与超疏油性共存模型的建立 | 第18-27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亲水性与疏油性共存的表面能自由能理论解释 | 第18-22页 |
2.2.1 接触角及决定接触角的参数 | 第18-19页 |
2.2.2 经典表面能理论解释下亲水/疏油表面反常的原因 | 第19-20页 |
2.2.3 亲水性与疏油性共存的界面自由能理论解释 | 第20-22页 |
2.3 超亲水性与超疏油性的共存模型 | 第22-26页 |
2.3.1 亲水性与疏油性共存对表面分子的要求 | 第22-24页 |
2.3.2 表面形貌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3 超亲水性与超疏油性的共存模型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超亲水/超疏油共存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27-36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验证实验设计 | 第27页 |
3.3 不同表面自由能分量光滑与粗糙表面的制备 | 第27-29页 |
3.3.1 实验用品与仪器 | 第27-28页 |
3.3.2 样品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3.4 不同全氟辛酸/全氟辛酸钠比例光滑与粗糙表面的测量 | 第29-34页 |
3.4.1 表面形貌测量 | 第29-30页 |
3.4.2 接触角测量 | 第30-31页 |
3.4.3 全氟辛酸钠-纳米二氧化钛表面的元素分析 | 第31-32页 |
3.4.4 全氟辛酸钠表面的表面自由能测量 | 第32-34页 |
3.5 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金属阳离子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的制备与分析 | 第36-42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金属阳离子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设计 | 第36-37页 |
4.3 金属阳离子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制备 | 第37-39页 |
4.3.1 制备金属阳离子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所用试剂及实验用品 | 第37页 |
4.3.2 制备金属阳离子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实验步骤 | 第37-39页 |
4.4 金属阳离子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的表征 | 第39-41页 |
4.4.1 表面形貌表征 | 第39-40页 |
4.4.2 润湿性表征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的耐水性研究 | 第42-51页 |
5.1 引言 | 第42页 |
5.2 金属阳离子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耐水性测试 | 第42-44页 |
5.3 聚电解质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的制备与分析 | 第44-46页 |
5.3.1 聚电解质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设计 | 第44页 |
5.3.2 聚电解质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制备 | 第44-46页 |
5.4 聚电解质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表征 | 第46-48页 |
5.4.1 表面形貌表征 | 第46页 |
5.4.2 官能团分析 | 第46-47页 |
5.4.3 润湿性测量 | 第47-48页 |
5.5 聚电解质型超亲水/超疏油表面耐水性测试 | 第48-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