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柔性附着塔机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柔性附着装置刚度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柔性附着结构钢绳受力分析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塔机柔性附着合理附着间距分析 | 第15-34页 |
2.1 塔机最大独立高度确定方法 | 第15-19页 |
2.1.1 最大独立高度的设计公式 | 第15-17页 |
2.1.2 最大独立高度的验算公式 | 第17-18页 |
2.1.3 最大独立高度计算实例验证 | 第18-19页 |
2.2 刚性附着合理间距确定方法 | 第19-23页 |
2.2.1 外伸段最大高度的确定原则 | 第20页 |
2.2.2 刚性附着合理间距计算 | 第20-23页 |
2.2.3 刚性附着合理间距实例验证 | 第23页 |
2.3 柔性附着合理间距两种计算方法 | 第23-27页 |
2.3.1 有限元法计算合理附着间距 | 第23-25页 |
2.3.2 传递矩阵法计算合理附着间距 | 第25-27页 |
2.4 柔性附着合理间距确定的微分方程法 | 第27-32页 |
2.4.1 一次柔性附着时外伸高度计算 | 第27-29页 |
2.4.2 多次柔性附着时合理间距计算 | 第29-32页 |
2.4.3 柔性附着合理间距实例验证 | 第32页 |
2.5 柔性附着与刚性附着合理间距对比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塔机柔性附着结构侧向刚度分析 | 第34-54页 |
3.1 柔性附着方式及侧向刚度确定方法 | 第34-36页 |
3.1.1 组塔塔机附着方式确定 | 第34-35页 |
3.1.2 结构侧向刚度计算基本力学公式 | 第35-36页 |
3.2 三种附着方式侧向刚度具体确定方法 | 第36-47页 |
3.2.1 I类附着侧向刚度k~(( I))计算 | 第36-37页 |
3.2.2 II类结构侧向刚度k~(( II))计算 | 第37-41页 |
3.2.3 III类附着侧向刚度k~(( III))计算 | 第41-47页 |
3.3 三种附着方式最小侧向刚度方位确定方法 | 第47-49页 |
3.3.1 II类附着最小侧向刚度方位计算 | 第47-48页 |
3.3.2 III类附着最小侧向刚度方位计算 | 第48-49页 |
3.4 三种附着方式侧向刚度性质研究 | 第49-51页 |
3.4.1 三种附着方式水平与对角方向刚度关系确定 | 第49-50页 |
3.4.2 三种附着方式之间侧向刚度关系确定 | 第50-51页 |
3.5 具体柔性附着侧向刚度实例验证 | 第51-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塔机柔性附着结构受力分析 | 第54-69页 |
4.1 塔身柔性附着及最大高度处位移确定方法 | 第54-58页 |
4.1.1 塔身侧向位移计算 | 第54-57页 |
4.1.2 塔身扭转位移计算 | 第57-58页 |
4.2 塔身及柔性附着扭转刚度确定方法 | 第58-61页 |
4.2.1 塔身扭转刚度计算 | 第59页 |
4.2.2 柔性附着扭转刚度计算 | 第59-61页 |
4.3 柔性附着装置最大受力确定方法 | 第61-65页 |
4.3.1 I类附着方式钢绳受力计算 | 第61-62页 |
4.3.2 II类附着方式钢绳受力计算 | 第62-63页 |
4.3.3 III类附着方式钢绳受力计算 | 第63-65页 |
4.4 T2T100 型塔机实例验证 | 第65-68页 |
4.4.1 按本文公式计算 | 第65-66页 |
4.4.2 ANSYS建模计算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