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二)本文视角、结构及创新 | 第10-12页 |
| 一、文化本质的自我诠释 | 第12-16页 |
| (一)文化与文明 | 第13页 |
| (二)文化与价值 | 第13-14页 |
| (三)文化与传统 | 第14-16页 |
| 二、中西文化比较中的中国文化特质的界定 | 第16-27页 |
| (一)中西学术文化的比较分析 | 第16-19页 |
| 1.对美国学术文化的解读和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反思 | 第16-18页 |
| 2.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确立 | 第18-19页 |
| (二)中西文化比较之中国文化的定位 | 第19-22页 |
| 1.在文化认同中进行文化创新,在文化创新中修正文化认同 | 第19-20页 |
|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 | 第20-22页 |
| (三)中西文化比较之中国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中西会通 | 第22-27页 |
| 1.民本与民主共存 | 第22-23页 |
| 2.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互系 | 第23-24页 |
| 3.感性与理性兼容 | 第24-25页 |
| 4.启蒙与反思并进 | 第25-27页 |
| 三、儒家文化现代化的探索 | 第27-44页 |
| (一)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的时代内涵 | 第27-33页 |
| 1.儒家心性之学的阐释 | 第27-29页 |
| 2.传统儒学弊端的批判反思 | 第29-31页 |
| 3.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 第31-33页 |
| (二)儒家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几个重大问题的创造性诠释 | 第33-44页 |
| 1.儒家自由主义何以可能? | 第33-35页 |
| 2.儒学的宗教性问题 | 第35-37页 |
| 3.知行并重的知行合一观 | 第37-39页 |
| 4.用自由平等的思想改造儒家的女性观 | 第39-40页 |
| 5.儒家伦理对工业东亚的推动力 | 第40-42页 |
| 6.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 第42-44页 |
| 四、比较与反思 | 第44-51页 |
| (一)与梁漱溟、牟宗三的文化观比较 | 第44-48页 |
| 1.与梁漱溟的比较 | 第44-46页 |
| 2.与牟宗三的比较 | 第46-48页 |
| (二)反思 | 第48-51页 |
| 1.复兴儒家文化路径设计的缺失 | 第49页 |
| 2.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模式亲和性的不足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