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态势之思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5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研究背景第9页
        2.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研究思路第13-14页
        2.研究方法第14页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第14-15页
一、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发展的内涵第15-22页
    (一)现代地球科学的内涵第15-16页
        1.传统地球科学的概念第15页
        2.现代地球科学与传统地球科学的异同第15-16页
    (二)现代地球科学发展的特点决定其数字化方向第16-17页
    (三)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发展的动力因子第17-22页
        1. 社会需求是现代地学数字化的根本推动力第17-18页
        2.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的主要拉动力第18-19页
        3.相关基础理论的发展是现代地学数字化的强大支撑力第19-20页
        4.科学问题的不断涌现是现代地学数字化的重要驱动力第20-22页
二、现代地球科学的数字化进程第22-30页
    (一)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的发生与发展第22-23页
    (二)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的阶段划分第23-25页
        1.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引入第23页
        2.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巩固发展第23-24页
        3.20世纪80年代:GIS的普及与推广第24页
        4.20世纪9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化第24-25页
    (三)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的研究进展第25-30页
        1.观测系统第25-26页
        2.地球科学钻探第26页
        3.地球系统模拟器和数值模拟第26-27页
        4.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第27页
        5.“四面体”数字地图第27-28页
        6.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建立第28-29页
        7.现代地球科学数据平台与网络建设第29-30页
三、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的发展模式第30-40页
    (一)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发展模式的内涵界定第30-31页
    (二)关于现代地学数字化发展模式的分析第31-35页
        1.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研究范式的改变第31-33页
        2.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研究方式横移第33-34页
        3.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研究方法由“硬”向“软”第34-35页
    (三)关于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发展的哲学启示第35-40页
        1.现代地球科学的数字技术形成于特定的社会选择第35-36页
        2.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实现的工具和手段第36-37页
        3.激励机制更容易激发创新意识第37页
        4.科技风险决定于对技术认识的不确定性第37-38页
        5.政策工具推动技术快速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第38-39页
        6.加强体制改革,促进高校与科研系统的结合第39-40页
四、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的未来走向第40-44页
    (一)由人工的“调查监测”到数字的“数值模拟”第40-41页
    (二)由数字化“矿产时代”到数字化“环境时代”第41-42页
    (三)由数字化“天然地质”到数字化“社会地质”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梨树断陷秦家屯油气田—十屋八井井区—太平庄构造地区沙河子组沉积特征研究
下一篇:大同盆地现今地壳运动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