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公路扩建发展历史 | 第11页 |
1.1.2 公路扩建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 道路拼接拓宽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土体固结和桩布置形式对桩承路堤扩建变形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特性分析 | 第16-25页 |
2.1 扩建工程典型断面 | 第16-17页 |
2.2 路面病害现状 | 第17-20页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2.3.1 地质资料分析 | 第20-21页 |
2.3.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3.3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2.3.4 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2.3.5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现场测试研究及分析 | 第25-54页 |
3.1 新路堤填筑期路基沉降监测资料分析 | 第25-29页 |
3.2 拓宽车道路面施工期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 第29-38页 |
3.3 新旧路差异沉降工后监测分析 | 第38-53页 |
3.3.1 监测断面布置原则 | 第38-39页 |
3.3.2 监测断面位置和监测内容 | 第39-42页 |
3.3.3 沉降规律分析 | 第42-52页 |
3.3.4 结论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考虑不同旧路路基排水效果及新路复合地基作用的数值模拟及预测 | 第54-80页 |
4.1 ABAQUS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 第54页 |
4.2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54-58页 |
4.3 完全考虑旧路路基排水效果及新路复合地基作用的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58-69页 |
4.3.1 几何模型 | 第58-59页 |
4.3.2 材料模型 | 第59-60页 |
4.3.3 计算参数 | 第60-62页 |
4.3.4 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4.3.5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66-69页 |
4.4 不考虑旧路路基排水效果但考虑新路复合地基作用的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69-74页 |
4.4.1 几何模型 | 第69-70页 |
4.4.2 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4.4.3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71-74页 |
4.5 不考虑旧路路基排水效果且考虑部分新路复合地基作用的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74-79页 |
4.5.1 几何模型 | 第74-75页 |
4.5.2 模型的建立 | 第75页 |
4.5.3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75-79页 |
4.6 总结分析 | 第7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与数值模型对比分析 | 第80-85页 |
5.1 实体工程监测结果 | 第80-81页 |
5.2 与数值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5.2.1 与完全考虑旧路路基排水效果及新路复合地基作用的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81-82页 |
5.2.2 与不考虑旧路路基排水效果但考虑新路复合地基作用的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5.2.3 与不考虑旧路路基排水效果且考虑部分新路复合地基作用的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一、结论 | 第85页 |
二、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