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第11-15页 |
1.2.1 逆变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并网逆变器技术发展新特点 | 第13-14页 |
1.2.3 控制器结构类型的比较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三相并网逆变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17-41页 |
2.1 三相并网逆变器并网基础 | 第17-18页 |
2.2 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原理 | 第18-27页 |
2.2.1 空间矢量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2 坐标变换 | 第19-21页 |
2.2.3 SVPWM算法原理 | 第21-27页 |
2.3 并网逆变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27-30页 |
2.4 并网逆变系统的控制方式 | 第30-35页 |
2.4.1 数字PID控制 | 第30-32页 |
2.4.2 系统PI算法设计 | 第32-35页 |
2.5 MATLAB/Simulink环境下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35-40页 |
2.5.1 SVPWM模块的Simulink仿真 | 第35-39页 |
2.5.2 三相并网逆变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39-40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40-41页 |
第3章SVPWM算法实现及软件系统设计 | 第41-51页 |
3.1 软件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第41-42页 |
3.2 FPGA与Quartus II软件实现环境 | 第42页 |
3.2.1 FPGA介绍 | 第42页 |
3.2.2 Quartus II介绍 | 第42页 |
3.3 正弦模块实现 | 第42-45页 |
3.3.1 正弦ROM查表和数据调用 | 第42-44页 |
3.3.2 Modelsim仿真正弦波形 | 第44-45页 |
3.4 Mega function LPM_MULT乘法器调用 | 第45-46页 |
3.5 坐标变换及PI调节模块 | 第46-47页 |
3.6 SVPWM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 第47-50页 |
3.6.1 SVPWM算法顶层模块的具体设计 | 第47页 |
3.6.2 坐标变换模块和TSVPWM模块的实现 | 第47-49页 |
3.6.3 SVPWM脉冲的实现 | 第49页 |
3.6.4 死区模块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交互式并网逆变控制器系统设计 | 第51-62页 |
4.1 基于FPGA+ARM的双核心控制构架 | 第51-52页 |
4.2 构架硬件系统方案与任务分配 | 第52-54页 |
4.2.1 硬件系统方案 | 第52页 |
4.2.2 ARM和FPGA的任务分配 | 第52-54页 |
4.3 基于 ACPL-W340 芯片驱动设计 | 第54-55页 |
4.3.1 ACPL-W340 内部结构 | 第54页 |
4.3.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54-55页 |
4.4 数据采集与转换 | 第55-57页 |
4.4.1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5-56页 |
4.4.2 信号的采样处理 | 第56-57页 |
4.5 通信管理和在线监控 | 第57-58页 |
4.5.1 基于ARM的 μC/OS-II操作系统 | 第57-58页 |
4.5.2 基于Modbus的通信协议 | 第58页 |
4.6 通讯接口设计 | 第58-61页 |
4.6.1 AD接口 | 第58-59页 |
4.6.2 FPGA与ARM通讯接口 | 第59-60页 |
4.6.3 I/O抗干扰 | 第60-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实验与验证 | 第62-67页 |
5.1 硬件平台 | 第62-63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63-6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7-69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7页 |
6.2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