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pH与谷胱甘肽型双响应基因/疫苗载体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表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荧光碳点第13-16页
        1.2.1 荧光碳点的合成方法第14-15页
        1.2.2 荧光碳点的生物医学应用第15-16页
    1.3 电荷翻转第16-20页
        1.3.1 质子化策略第16-17页
        1.3.2 可脱去的正电荷遮蔽结构第17-18页
        1.3.3 两性离子的转化第18-20页
    1.4 疫苗载体第20-22页
        1.4.1 免疫系统概述第20-21页
        1.4.2 生物材料在疫苗载体上的应用第21-22页
    1.5 课题设计与创新第22-24页
第二章 微环境驱动级联响应荧光碳点多功能诊疗一体化载体用于可视化追踪与基因精确递送第24-63页
    2.1 引言第24-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6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7-28页
        2.2.2 N’N-双丙烯酰胱胺(BAC)的合成与表征第28-29页
        2.2.3 谷胱甘肽响应型超支化聚酰胺胺(HPAP)的合成与表征第29页
        2.2.4 HPAP功能化荧光碳点(HPAP-CDs)的制备第29页
        2.2.5 mPEG-PEI-DMMA(PPD)的制备与表征第29-30页
        2.2.6 PPD@HPAP-CDs/pDNA复合物的制备第30页
        2.2.7 PPD@HPAP-CDs/pDNA的理化表征第30页
        2.2.8 量子产率计算第30页
        2.2.9 细胞成像第30页
        2.2.10 HPAP-CDs的GSH响应检测第30-31页
        2.2.11 基因浓缩与释放能力检测第31页
        2.2.12 不同pH下电位与粒径尺寸变化第31页
        2.2.13 细胞内吞第31页
        2.2.14 生物相容性评价第31-32页
        2.2.15 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第32-33页
        2.2.16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第33页
        2.2.17 RT-qPCR与westernblotting第33-35页
        2.2.18 活体成像实验第35页
        2.2.19 体内抑制肿瘤实验与免疫组化分析第35页
        2.2.20 统计学分析第35-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62页
        2.3.1 HPAP-CDs的制备与表征第36-40页
        2.3.2 HPAP-CDs的基因浓缩与释放能力第40-43页
        2.3.3 PPD@HPAP-CDs/pDNA的制备与表征第43-45页
        2.3.4 弱酸微环境诱导电荷翻转与尺寸收缩实验第45-48页
        2.3.5 PPD@HPAP-CDs/pDNA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第48-52页
        2.3.6 体外转染与肿瘤抑制实验第52-55页
        2.3.7 TRAIL诱导凋亡通路的激活第55-57页
        2.3.8 活体成像实验第57-59页
        2.3.9 PPD@HPAP-CDs/TRAIL的抗肿瘤能力体内实验第59-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电荷翻转疫苗载体用于增强细胞免疫第63-76页
    3.1 引言第63-64页
    3.2 实验方法第64-68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64-65页
        3.2.2 .N’N-双丙烯酰胱胺(BAC)的合成与表征第65页
        3.2.3 HPAP的合成与表征第65页
        3.2.4 mPEG-PEI-DMMA(PPD)的合成与表征第65页
        3.2.5 动物实验方案第65-66页
        3.2.6 血清IgG及其亚型抗体效价的测定第66-67页
        3.2.7 ELISA法测定脾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第67页
        3.2.8 ELISpot检测分泌IL-4细胞数量实验第67页
        3.2.9 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忆T细胞第67页
        3.2.10 免疫组化实验第67-68页
        3.2.11 活化的CD11c+树突状细胞检测第68页
        3.2.12 统计学分析第68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8-74页
        3.3.1 血清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效价检测第68-69页
        3.3.2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第69-70页
        3.3.3 ELISpot第70-71页
        3.3.4 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反应第71-72页
        3.3.5 免疫组化实验第72-73页
        3.3.6 树突状细胞(DCs)的活化第73-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第76-78页
    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76-77页
    4.2 工作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磷阻燃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硫原子导向的新型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