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建筑节能评价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节能住宅评价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8-33页 |
·建立节能住宅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系统工程理论 | 第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系统综合评价理论 | 第19页 |
·主要的评价技术及节能标准 | 第19-21页 |
·住宅建筑规范 | 第19页 |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第19-20页 |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 第20页 |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第20-21页 |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试行) | 第21页 |
·建立节能住宅评价体系的目标和实施原则 | 第21-22页 |
·节能住宅评价体系的目标 | 第21-22页 |
·节能住宅评价体系的实施原则 | 第22页 |
·节能住宅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2-28页 |
·节能住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2-23页 |
·节能住宅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第23-26页 |
·节能住宅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28页 |
·评价基准的确定 | 第28-33页 |
·评价等级及说明 | 第28-29页 |
·评价等级标准 | 第29-33页 |
第三章 节能住宅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 第33-46页 |
·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 | 第33-38页 |
·模糊性的概念 | 第33-34页 |
·模糊子集(Fuzzy集)的概念 | 第34页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35-37页 |
·模糊关系矩阵 | 第37页 |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模糊综合评判的步骤 | 第38页 |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38-41页 |
·建立安全可靠性评判的递阶层次结构 | 第38-39页 |
·判断矩阵 | 第39页 |
·据判断矩阵计算特征权重 | 第39-40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40-41页 |
·确定节能住宅评价等级的隶属函数 | 第41-42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42-44页 |
·节能住宅的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居住节能评价研究 | 第46-60页 |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特点 | 第46-48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46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46-48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模型和网络结构 | 第48-60页 |
·神经元模型 | 第48-49页 |
·网络结构 | 第49-50页 |
·BP神经网络及其结构 | 第50-51页 |
·BP神经网络的数学描述 | 第51-55页 |
·BP算法的几种改进 | 第55-56页 |
·基于BP网络的节能住宅评价 | 第56-60页 |
第五章 模糊综合评价与BP网络评价实例分析 | 第60-68页 |
·项目简介 | 第60页 |
·节能建筑项目综合评价 | 第60-65页 |
·节能建筑项目评价 | 第60-63页 |
·确定模糊关系矩阵 | 第63-64页 |
·综合评判 | 第64-65页 |
·基于BP网络的建筑节能评价 | 第65-66页 |
·网络的构造及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训练样本的生成及网络的训练 | 第65-66页 |
·BP神经网络和模糊分析法优越性分析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