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碳锁定及解锁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企业低碳生产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碳锁定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脱钩理论 | 第20页 |
2.2.2 企业环境责任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页 |
2.3 理论综述与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江苏省工业碳解锁进程的动态分析 | 第22-36页 |
3.1 碳排放的测算 | 第22-23页 |
3.2 解锁效应判定方法的选择 | 第23页 |
3.3 工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3.3.1 工业碳排放的现状概述 | 第23-24页 |
3.3.2 工业碳排放的省际比较 | 第24-27页 |
3.4 工业碳解锁进程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3.5 基于LMDI模型的碳解锁影响因素分解 | 第30-34页 |
3.5.1 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 第30-31页 |
3.5.2 实证分析 | 第31-34页 |
3.6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江苏省工业分行业碳解锁演进特征分析 | 第36-44页 |
4.1 工业分行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4.2 工业分行业碳解锁进程分析 | 第38-43页 |
4.2.1 基于碳排放强度的静态分析 | 第38-40页 |
4.2.2 基于脱钩弹性的动态分析 | 第40-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工业企业碳解锁影响因素研究 | 第44-61页 |
5.1 研究总体设计 | 第44-47页 |
5.1.1 理论模型 | 第44-45页 |
5.1.2 研究假设及依据 | 第45-47页 |
5.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47页 |
5.2 量表设计及数据分析 | 第47-53页 |
5.2.1 量表设计 | 第47-48页 |
5.2.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第48-49页 |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5.2.4 量表信度分析 | 第50-51页 |
5.2.5 量表效度分析 | 第51-53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的设定与分析 | 第53-56页 |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5.3.2 载荷系数的显著性 | 第54-55页 |
5.3.3 模型拟合评价 | 第55-56页 |
5.4 研究模型的修正 | 第56-60页 |
5.4.1 模型修正及评价 | 第56-58页 |
5.4.2 假设检验 | 第58-60页 |
5.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 第61-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1-64页 |
6.2.1 注重城市发展质量,引导低碳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 | 第62页 |
6.2.2 加快能源强度下降,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 第62-63页 |
6.2.3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升研发水平和研发投入比重 | 第63页 |
6.2.4 改善低碳生产绩效,建立企业技术学习和支持机制 | 第63-64页 |
6.2.5 树立绿色价值导向,推动社会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 第6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64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附录B:企业进行低碳生产行为情况调査问卷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