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0-27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2.1.1 公共服务概念 | 第20-21页 |
2.1.2 农村公共服务界定 | 第21-22页 |
2.1.3 农村公共服务模式 | 第22页 |
2.1.4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 第22-23页 |
2.2 公共服务的基础理论 | 第23-27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创新 | 第23-24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重视公民参与 | 第24-25页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政府与公民合作 | 第25页 |
2.2.4 无缝隙政府理论: 无缝隙服务 | 第25-27页 |
第三章 H市Z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运行模式分析 | 第27-34页 |
3.1 H市Z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背景 | 第27-28页 |
3.2 运行模式创新的主要做法 | 第28-30页 |
3.2.1 确定了一站式服务框架 | 第28-29页 |
3.2.2 明确职能定位 | 第29页 |
3.2.3 保障资金投入 | 第29页 |
3.2.4 开展“一揽子”服务,近距离服务农民 | 第29-30页 |
3.3 运行模式创新亮点 | 第30-31页 |
3.3.1 一个中心,多项服务 | 第30页 |
3.3.2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 第30页 |
3.3.3 一主多元模式 | 第30-31页 |
3.4 运行模式评价 | 第31-34页 |
3.4.1 推动了公共服务进村 | 第31-32页 |
3.4.2 打造了高效服务人员队伍 | 第32页 |
3.4.3 有效整合了服务资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H市Z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运行模式的不足与困境分析 | 第34-39页 |
4.1 管理制度执行力短缺 | 第34-35页 |
4.1.1 “一站式”服务未得到有效落实 | 第34页 |
4.1.2 服务中心管理缺陷 | 第34-35页 |
4.2 服务队伍建设问题 | 第35-36页 |
4.2.1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 第35-36页 |
4.2.2 观念认识不到位 | 第36页 |
4.3 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后续保障不足 | 第36-37页 |
4.3.1 填鸭式供给问题 | 第36-37页 |
4.3.2 运行经费的保障偏低 | 第37页 |
4.4 多元化参与不足,互动沟通未达成 | 第37-38页 |
4.4.1 运行主体的多元化参与问题 | 第37页 |
4.4.2 互动沟通的表达机制弱化 | 第37-38页 |
4.5 考核监督不到位,法律制度需完善 | 第38-39页 |
4.5.1 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8页 |
4.5.2 农村公共服务中心的法律制度设计问题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海外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模式经验及借鉴 | 第39-44页 |
5.1 海外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经验 | 第39-41页 |
5.1.1 美国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市场化”模式 | 第39-40页 |
5.1.2 北欧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均等化”模式 | 第40页 |
5.1.3 香港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协同共治模式 | 第40-41页 |
5.2 海外公共服务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 第41-44页 |
5.2.1 坚持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投入保质量 | 第41页 |
5.2.2 建立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协同运行机制 | 第41-42页 |
5.2.3 服务模式的综合运用,因地制宜发展公共服务 | 第42页 |
5.2.4 尊重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以农民需求为导向 | 第42-44页 |
第六章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运行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44-54页 |
6.1 加强制度执行力,保障一站式服务便民 | 第44-46页 |
6.1.1 优化组织体系,创新服务流程 | 第44-45页 |
6.1.2 严格落实“制度管人” | 第45-46页 |
6.2 加强服务创新的人才支撑 | 第46-47页 |
6.2.1 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 第46页 |
6.2.2 苦练内功,加强教育培训 | 第46-47页 |
6.2.3 明确服务清单,落实责任 | 第47页 |
6.3 创新供需对接运行模式,精准达成群众需求 | 第47-49页 |
6.3.1 建立“由民做主”的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 第47页 |
6.3.2 强化善治,持续服务创新 | 第47-48页 |
6.3.3 创新融资模式,保障可持续运行 | 第48-49页 |
6.4 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模式构建 | 第49-51页 |
6.4.1 政府主导,主动拓展服务空间 | 第49页 |
6.4.2 社会协同,让服务更精准 | 第49-51页 |
6.5 完善法律制度,创新全方位考核监督体系 | 第51-54页 |
6.5.1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 | 第51页 |
6.5.2 强化内外部监督机制 | 第51-53页 |
6.5.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