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2页 |
1.1 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第15-16页 |
1.2 细胞内吞方式的概述 | 第16-17页 |
1.2.1 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途径(CME) | 第16页 |
1.2.2 小窝蛋白依赖型内吞途径(CavME) | 第16页 |
1.2.3 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 | 第16-17页 |
1.2.4 网格蛋白与小窝蛋白非依赖型内吞(Non-CME/CavME-mediated endocytosis) | 第17页 |
1.3 冠状病毒的相关受体 | 第17-18页 |
1.3.1 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 | 第17页 |
1.3.2 Ⅱ型冠状病毒的受体 | 第17-18页 |
1.3.3 Ⅲ型冠状病毒的受体 | 第18页 |
1.3.4 Ⅳ型冠状病毒的受体 | 第18页 |
1.4 冠状病毒的内吞途径 | 第18-19页 |
1.4.1 Ⅰ型冠状病毒的内吞途径 | 第18-19页 |
1.4.2 Ⅱ型冠状病毒的内吞途径 | 第19页 |
1.5 脂筏 | 第19-21页 |
1.5.1 脂筏的结构和特点 | 第20页 |
1.5.2 脂筏的功能 | 第20页 |
1.5.3 脂筏与入胞的关系 | 第20-21页 |
1.6 结语 | 第21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IBV通过网格蛋白依赖型内吞途径入胞 | 第22-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病毒、病毒抗体和细胞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IBV感染细胞实验 | 第23页 |
2.2.2 细胞上清和蛋白样品的收集 | 第23页 |
2.2.3 RNA抽提和RT-PCR | 第23-24页 |
2.2.4 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 第24-25页 |
2.2.5 siRNA设计和合成 | 第25页 |
2.2.6 siRNA干扰 | 第25页 |
2.2.7 TCID_(50)测定 | 第25页 |
2.2.8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9 CPZ、Nystatin和Amiloride药物抑制试验 | 第26页 |
2.2.10 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页 |
2.3 结果 | 第26-31页 |
2.3.1 IBV通过CME途径入胞 | 第26-28页 |
2.3.2 siRNA干扰网格蛋白重链CHC抑制IBV的入胞 | 第28页 |
2.3.3 IBV入胞依赖于Dynamin1,但不依赖于EPS | 第28-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脂筏参与IBV的入胞 | 第33-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病毒、病毒抗体和细胞 | 第3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IBV感染细胞实验 | 第34页 |
3.2.2 细胞上清和蛋白样品的收集 | 第34页 |
3.2.3 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 第34页 |
3.2.4 间接免疫荧光(IFA) | 第34页 |
3.2.5 TCID_(50)测定 | 第34页 |
3.2.6 细胞毒性测定 | 第34页 |
3.2.7 MβCD药物抑制试验 | 第34页 |
3.2.8 脂筏的分离提纯 | 第34-35页 |
3.2.9 RNA抽提和RT-PCR | 第35页 |
3.2.10 R18标记IBV | 第3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3.3.1 MβCD主要影响IBV的入胞阶段 | 第35-37页 |
3.3.2 IBV通过结合脂筏入胞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IBV入胞引起细胞微丝骨架的重排 | 第40-4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4.1.1 病毒、病毒抗体和细胞 | 第40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2.1 IBV感染细胞实验 | 第40页 |
4.2.2 细胞上清和蛋白样品的收集 | 第40页 |
4.2.3 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 第40页 |
4.2.4 间接免疫荧光(IFA) | 第40-41页 |
4.2.5 TCID_(50)测定 | 第41页 |
4.2.6 细胞毒性测定 | 第41页 |
4.2.7 Jas和CytD药物抑制试验 | 第41页 |
4.2.8 RNA抽提和RT-PCR | 第41页 |
4.2.9 R18标记IBV | 第4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4.3.1 IBV感染引起细胞骨架重排 | 第41-42页 |
4.3.2 肌动蛋白化学药物显著增强病毒的入侵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IBV入胞后运输需要完整的内体系统 | 第44-58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5.1.1 病毒、病毒抗体和细胞 | 第44-45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5.2.1 IBV感染细胞实验 | 第45页 |
5.2.2 蛋白样品的收集 | 第45页 |
5.2.3 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 第45页 |
5.2.4 间接免疫荧光(IFA) | 第45-46页 |
5.2.5 TCID_(50)测定 | 第46页 |
5.2.6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46页 |
5.2.7 R18标记IBV或VSV以及R18/DIOC共标记IBV或VSV | 第46页 |
5.2.8 RNA抽提和RT-PCR | 第46页 |
5.2.9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 第46页 |
5.2.10 Rab5和Rab7基因野生型质粒、显性负突变体质粒和持续激活型质粒的构建 | 第46-47页 |
5.2.11 相关基因序列的扩增和质粒的构建 | 第47页 |
5.2.12 NH_4Cl药物抑制试验 | 第47页 |
5.2.13 吖啶橙染色 | 第47-48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8-56页 |
5.3.1 IBV依赖内体酸性环境入胞 | 第48-49页 |
5.3.2 IBV入胞后与Rab5、Rab7和LAMP1共定位 | 第49-51页 |
5.3.3 病毒入胞和产出性感染依赖于早期内体和晚期内体的形成 | 第51-53页 |
5.3.4 IBV在晚期内体-溶酶体发生融合 | 第53-55页 |
5.3.5 VCP影响IBV的感染 | 第55-56页 |
5.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