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2.1 犊牛培育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和血根碱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2.3 RNA测序技术及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第26-2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27-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29-41页 |
2.1 前言 | 第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第29-30页 |
2.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第30-31页 |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3.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生长性能及腹泻状况的影响 | 第32-35页 |
2.3.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35页 |
2.3.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40页 |
2.4.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生长性能及腹泻状况的影响 | 第36-38页 |
2.4.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41-52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第41页 |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第41页 |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3.3.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 讨论 | 第47-50页 |
3.4.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犊牛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2-64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4.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第52页 |
4.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第52页 |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52-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4.3.1 RNA提取质量结果 | 第55-56页 |
4.3.2 样品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56-58页 |
4.3.3 差异基因筛选 | 第58页 |
4.3.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58-61页 |
4.3.5 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 第61页 |
4.4 讨论 | 第61-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犊牛期添加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后备奶牛生长、繁殖和泌乳性能的影响 | 第64-69页 |
5.1 前言 | 第6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5.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第64页 |
5.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第64页 |
5.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5.2.4 统计分析 | 第6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5.3.1 对试验牛7-24月龄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2 对试验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66页 |
5.3.3 对试验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讨论 | 第67-68页 |
5.4.1 对试验牛7-24月龄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67页 |
5.4.2 对试验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4.3 对试验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第68页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6.1 总体结论 | 第69页 |
6.2 创新点 | 第69页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