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背景 | 第8页 |
2、意义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1、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2、研究内容 | 第12页 |
3、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难点 | 第13页 |
2、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食品安全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食品安全 | 第14页 |
2、食品安全监管 | 第14页 |
3、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第14-15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公共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2、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三)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成 | 第18-20页 |
1、法律法规 | 第18页 |
2、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 第18页 |
3、社会公众 | 第18-19页 |
4、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运行机制 | 第19-20页 |
二、青岛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 第20-24页 |
(一) 青岛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环境 | 第20页 |
1、国家法律 | 第20页 |
2、行政部门法规 | 第20页 |
3、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第20页 |
(二) 青岛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 第20-21页 |
(三) 食品安全监管对象 | 第21-22页 |
(四) 食品安全运行机制 | 第22-24页 |
1、做好年度风险监测工作 | 第22页 |
2、日常化监督管理与专项治理有效融合 | 第22-23页 |
3、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沟通 | 第23页 |
4、实施了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 第23-24页 |
三、青岛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 法律法规和判定标准的问题 | 第24-25页 |
1、法律法规的修订滞后 | 第24页 |
2、判定标准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 第24-25页 |
(二)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问题 | 第25-26页 |
1、监管经费不足 | 第25页 |
2、人力资源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三)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运行机制的问题 | 第26页 |
1、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流于形式 | 第26页 |
2、缺少深入的执法调查 | 第26页 |
(四) 公众沟通交流的问题 | 第26-28页 |
1、违法信息披露渠道不畅 | 第26-27页 |
2、消费者反馈信息渠道不畅 | 第27-28页 |
四、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经验启发 | 第28-32页 |
(一) “多部门型”监管体系—美国 | 第28-29页 |
(二) “综合型”监管体系—日本 | 第29页 |
(三) “单一部门型”监管体系—加拿大 | 第29-30页 |
(四) 经验总结 | 第30-32页 |
1、重视法律体系的完善 | 第30页 |
2、重视部门协调及合作 | 第30-31页 |
3、重视全程监管 | 第31页 |
4、重视信息交流 | 第31-32页 |
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32-41页 |
(一) 优化政府部门内部配置,提高部门运行效率 | 第32-35页 |
1、加大资金投入 | 第32-33页 |
2、优化人员结构,向基层一线倾斜 | 第33-34页 |
3、优化考核管理体制 | 第34页 |
4、出台地方适用性法规和方案 | 第34-35页 |
(二) 完善监管环节,加强全程监管 | 第35-37页 |
1、加强农场品市场的源头管理 | 第35页 |
2、促进食品企业加强自我管理 | 第35-36页 |
3、集中解决监管对象中的重点和难点 | 第36-37页 |
(三) 提升监管体系的检验检测能力 | 第37-38页 |
1、提升政府检测部门自身检测能力 | 第37页 |
2、转变政府检测部门的职能定位 | 第37页 |
3、充分利用社会三方检测市场。 | 第37-38页 |
4、在基层一线执法中推广快速检测技术 | 第38页 |
(四) 促进信息共享,强化社会监督 | 第38-41页 |
1、优化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 第38-39页 |
2、畅通群众举报渠道 | 第39页 |
3、促进协会组织发展 | 第39-40页 |
4、规范媒体行为 | 第40页 |
5、创新宣传方式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