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Ag6Si2O7基磁性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5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光催化技术概况第11-17页
        1.2.1 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1-12页
        1.2.2 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第12-15页
        1.2.3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第15-16页
        1.2.4 光催化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3 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17-22页
        1.3.1 传统光催化剂的改性第18-20页
        1.3.2 新型光催化剂的研究第20-22页
    1.4 光催化剂的磁载化研究第22-23页
        1.4.1 载体的作用及选择要求第22页
        1.4.2 磁性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3-24页
        1.5.1 研究目的第23页
        1.5.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2章 Fe_3O_4/Ag_6Si_2O_7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第25-44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5-27页
        2.2.2 Fe_3O_4/Ag_6Si_2O_7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7页
        2.2.3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27-28页
        2.2.4 分析方法第28页
        2.2.5 表征方法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2页
        2.3.1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第29-36页
        2.3.2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第36-37页
        2.3.3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7-41页
        2.3.4 复合光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性能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3章 Fe_3O_4/Ag_6Si_2O_7光催化剂的光降解机理第44-53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4-45页
        3.2.2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45页
        3.2.3 光电性能测试第45-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3.3.1 Fe_3O_4/Ag_6Si_2O_7电极的光电性能第46-48页
        3.3.2 反应过程中TOC和IC的变化第48-50页
        3.3.3 反应过程中活性自由基的测定第50-51页
        3.3.4 光催化反应机理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Fe_3O_4/TiO_2/Ag_6Si_2O_7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第53-70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3-54页
        4.2.2 Fe_3O_4/TiO_2/Ag_6Si_2O_7光催化剂的制备第54-55页
        4.2.3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55页
        4.2.4 分析方法第55页
        4.2.5 表征方法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9页
        4.3.1 复合光催化剂的表征第55-63页
        4.3.2 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第63-64页
        4.3.3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64-67页
        4.3.4 复合光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性能第67-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Fe_3O_4/TiO_2/Ag_6Si_2O_7光催化剂的光降解机理第70-79页
    5.1 引言第7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70页
        5.2.2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70-71页
        5.2.3 光电性能测试第7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1-78页
        5.3.1 Fe_3O_4/TiO_2/Ag_6Si_2O_7电极的光电性能第71-75页
        5.3.2 反应过程中TOC和IC的变化第75-76页
        5.3.3 反应过程中活性自由基的测定第76-77页
        5.3.4 光催化反应机理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79-82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建议第80页
    6.3 创新点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3页
致谢第93-94页
个人简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煤中20种有害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直接Z型mpg-C3N4/Ag6Si2O7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