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6-2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 1.1.1 无人机的蓬勃发展 | 第16页 |
| 1.1.2 无人机带来的安全威胁 | 第16-17页 |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挑战 | 第17-23页 |
| 1.2.1 典型的反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2.2 基于无线信号的无人机探测与干扰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1.2.3 研究挑战 | 第22-23页 |
| 1.3 本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3-26页 |
| 2 无人机实验研究平台 | 第26-38页 |
| 2.1 引言 | 第26页 |
| 2.2 无人机实验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26页 |
| 2.3 典型无人机平台对比分析 | 第26-29页 |
| 2.4 APM开源无人机实验平台 | 第29-33页 |
| 2.4.1 APM开源无人机平台的搭建 | 第30-32页 |
| 2.4.2 APM开源无人机平台的无线通信概述 | 第32-33页 |
| 2.5 商业无人机实验平台 | 第33-34页 |
| 2.5.1 商业无人机平台的选型 | 第33-34页 |
| 2.5.2 商业无人机平台的无线通信概述 | 第34页 |
| 2.6 无人机实验平台的飞行测试 | 第34-36页 |
| 2.6.1 APM开源无人机实验平台的飞行测试 | 第34-35页 |
| 2.6.2 商业无人机实验平台的飞行测试 | 第35-36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3 基于无线信号的无人机探测方法及设计 | 第38-60页 |
| 3.1 引言 | 第38页 |
| 3.2 APM开源无人机的探测方法设计 | 第38-42页 |
| 3.2.1 Mavlink协议分析 | 第38-39页 |
| 3.2.2 3DR Radio数传 | 第39页 |
| 3.2.3 APM开源无人机通信漏洞分析 | 第39-40页 |
| 3.2.4 APM开源无人机的无线入侵设备 | 第40-41页 |
| 3.2.5 APM开源无人机的探测实验平台 | 第41-42页 |
| 3.3 商业无人机平台的探测方法设计 | 第42-58页 |
| 3.3.1 商业无人机平台的信号分析 | 第43-45页 |
| 3.3.2 商业无人机平台射频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第45-5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4 基于无线信号的无人机探测方法的实现及分析 | 第60-80页 |
| 4.1 引言 | 第60页 |
| 4.2 针对开源无人机平台的探测实现 | 第60-64页 |
| 4.2.1 探测的地面控制站MAVProxy | 第60页 |
| 4.2.2 实验准备 | 第60-61页 |
| 4.2.3 实验及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 4.3 针对商业无人机平台的探测实现 | 第64-79页 |
| 4.3.1 实验场景 | 第64-65页 |
| 4.3.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5-70页 |
| 4.3.3 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周期计算方法 | 第70-73页 |
| 4.3.4 自相关周期计算方法 | 第73-75页 |
| 4.3.5 检测方法流程总结 | 第75-76页 |
| 4.3.6 检测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5 基于无线信号的无人机干扰方法 | 第80-92页 |
| 5.1 引言 | 第80页 |
| 5.2 干扰的策略设计 | 第80-82页 |
| 5.2.1 中间人攻击(MITM) | 第80-81页 |
| 5.2.2 劫持攻击策略(Hi jacking) | 第81页 |
| 5.2.3 拒绝服务攻击(DoS) | 第81-82页 |
| 5.2.4 攻击的执行方法 | 第82页 |
| 5.3 干扰策略的实现 | 第82-85页 |
| 5.3.1 劫持攻击实现 | 第82页 |
| 5.3.2 DoS攻击实现 | 第82-85页 |
| 5.4 实验测试 | 第85-90页 |
| 5.4.1 攻击实验设计 | 第85-86页 |
| 5.4.2 攻击实验的步骤 | 第86页 |
| 5.4.3 劫持实验分析 | 第86-87页 |
| 5.4.4 DoS实验分析 | 第87-9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2-96页 |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92-94页 |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