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全面二孩”政策的界定、产生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15页 |
1.1 “全面二孩”政策的界定 | 第12页 |
1.2 “全面二孩”政策产生的背景分析 | 第12-14页 |
1.2.1 四大长期性挑战促使“全面二孩”政策迅速落地 | 第12-13页 |
1.2.2 低生育率与“单独两孩”实践遇冷提供的数据支持 | 第13页 |
1.2.3 国家发展导致生育政策的改变势在必行 | 第13-14页 |
1.3 “全面二孩”政策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面临的就业问题分析 | 第15-19页 |
2.1 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问题 | 第15页 |
2.2 女性的就业能力削弱问题 | 第15-16页 |
2.3 女性的就业意愿降低问题 | 第16-17页 |
2.3.1 家庭取代职业 | 第16页 |
2.3.2 薪酬问题 | 第16-17页 |
2.4 女性的职业晋升受阻问题 | 第17页 |
2.5 女性的职业稳定性破坏问题 | 第17-19页 |
第3章 “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的女性就业保护制度及其缺失 | 第19-28页 |
3.1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保护制度现状 | 第19-21页 |
3.1.1 我国《宪法》对女性就业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19-20页 |
3.1.2 其他法律对女性就业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20-21页 |
3.2 当前女职工就业保护制度的缺失 | 第21-28页 |
3.2.1 就业歧视规制的不足 | 第21-22页 |
3.2.2 生育保障制度的不足 | 第22-24页 |
3.2.3 职业能力拓展保障制度的不足 | 第24页 |
3.2.4 公共托育服务制度不足 | 第24-25页 |
3.2.5 劳动监察制度的不足 | 第25-26页 |
3.2.6 司法救济制度不足 | 第26-28页 |
第4章 域外女性就业保护制度借鉴分析——以德国、英国以及日本为例 | 第28-35页 |
4.1 德国女性就业保护制度 | 第28-30页 |
4.1.1 消除性别歧视制度 | 第28页 |
4.1.2 母亲保护制度 | 第28-29页 |
4.1.3 父母津贴制度 | 第29页 |
4.1.4 育儿假制度 | 第29-30页 |
4.2 英国女性就业保护制度 | 第30-31页 |
4.2.1 消除性别歧视制度 | 第30页 |
4.2.2 育儿假制度 | 第30页 |
4.2.3 弹性工作制度 | 第30-31页 |
4.3 日本女性就业保护制度 | 第31-33页 |
4.3.1 消除性别歧视制度 | 第31页 |
4.3.2 规范非正规就业制度 | 第31-32页 |
4.3.3 公共保育制度 | 第32-33页 |
4.4 域外女性就业法律保护经验借鉴分析 | 第33-35页 |
4.4.1 强化就业歧视法律规制 | 第33页 |
4.4.2 强化生育保障立法规制 | 第33-34页 |
4.4.3 强化与政策相配套的产假制度 | 第34页 |
4.4.4 发展公共托育服务制度 | 第34-35页 |
第5章 “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女性就业问题法律规制完善路径 | 第35-42页 |
5.1 立法完善路径 | 第35-39页 |
5.1.1 明晰就业歧视法律规制 | 第35-36页 |
5.1.2 完善生育保障制度 | 第36-37页 |
5.1.3 完善女性职业能力保障制度 | 第37页 |
5.1.4 完善公共托育服务制度 | 第37-39页 |
5.2 执法完善路径 | 第39-40页 |
5.2.1 成立专门性执法保护机构 | 第39页 |
5.2.2 加大女性就业劳动监察力度 | 第39-40页 |
5.3 司法完善路径 | 第40-42页 |
5.3.1 强化平等就业的司法审查 | 第40页 |
5.3.2 完善司法救济化机制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