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PPC的结构与性能 | 第13-15页 |
1.2.1 PPC的结构 | 第13页 |
1.2.2 PPC的性能 | 第13-15页 |
1.2.2.1 PPC的热稳定性 | 第14-15页 |
1.2.2.2 PPC的力学性能 | 第15页 |
1.2.2.3 PPC的生物降解性 | 第15页 |
1.3 PPC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PPC的催化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1.4.1 聚合反应的产物选择性 | 第17页 |
1.4.2 化学结构选择性 | 第17页 |
1.4.3 区域选择性 | 第17-18页 |
1.4.4 立体选择性 | 第18页 |
1.5 PPC的催化剂研究 | 第18-24页 |
1.5.1 锌类催化剂 | 第19-20页 |
1.5.2 卟啉类催化剂 | 第20-21页 |
1.5.3 β-二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 第21-22页 |
1.5.4 双金属氰化配合物催化剂 | 第22页 |
1.5.5 稀土配位催化剂 | 第22-23页 |
1.5.6 SalenMX类催化剂 | 第23-24页 |
1.6 PPC的改性研究 | 第24-32页 |
1.6.1 物理改性 | 第24-27页 |
1.6.1.1 PPC与无机粒子共混 | 第24-25页 |
1.6.1.2 PPC与聚合物共混 | 第25-27页 |
1.6.2 化学改性 | 第27-32页 |
1.6.2.1 封端 | 第27-28页 |
1.6.2.2 扩链 | 第28-29页 |
1.6.2.3 交联 | 第29-31页 |
1.6.2.4 三元共聚 | 第31-32页 |
1.7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双环[2.2.2]辛-7-烯-2,3,5,6-四甲酸二酐改性聚碳酸亚丙酯的研究 | 第33-46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2.2.1 试剂 | 第34页 |
2.2.2 测试表征 | 第34-35页 |
2.3 聚合物的合成 | 第35-37页 |
2.3.1 催化剂戊二酸锌的制备 | 第35页 |
2.3.2 改性PPC-BTCDA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3 改性PPC-BTCDA的纯化 | 第36-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2.4.1 聚合物的结构 | 第37-38页 |
2.4.2 聚合物的凝胶含量、分子量与收率 | 第38-40页 |
2.4.3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 第40-42页 |
2.4.4 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 第42-43页 |
2.4.5 聚合物的热延伸测试 | 第43-44页 |
2.4.6 聚合物的流变性能 | 第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呋喃甲基缩水甘油醚与马来酸酐改性聚碳酸亚丙酯的研究 | 第46-56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3.2.1 试剂 | 第46-47页 |
3.2.2 测试表征 | 第47页 |
3.3 聚合物的合成 | 第47-49页 |
3.3.1 催化剂的合成 | 第47页 |
3.3.2 呋喃甲基缩水甘油醚(FGE)的合成 | 第47页 |
3.3.3 改性PPC-MF的合成 | 第47-48页 |
3.3.4 改性PPC-MF的纯化 | 第48-4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3.4.1 聚合物的结构 | 第49-50页 |
3.4.2 聚合物的凝胶含量、分子量与收率 | 第50-51页 |
3.4.3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 第51-53页 |
3.4.4 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 第53-54页 |
3.4.5 聚合物的热延伸测试 | 第54-55页 |
3.4.6 聚合物的流变性能 | 第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CN-检测中的应用 | 第56-74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6-58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4.2.2 主要表征仪器 | 第57页 |
4.2.3 溶液的配制 | 第57-58页 |
4.3 合成方法 | 第58-60页 |
4.3.1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58-59页 |
4.3.2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59页 |
4.3.3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59页 |
4.3.4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59-60页 |
4.3.5 探针DPP-CN的合成 | 第6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0-72页 |
4.4.1 探针DPP-CN检测CN-的的光谱分析 | 第60-62页 |
4.4.2 探针DPP-CN检测CN-的选择性分析 | 第62-64页 |
4.4.3 探针DPP-CN检测CN-的抗干扰性分析 | 第64-65页 |
4.4.4 探针DPP-CN与CN-作用的结合常数 | 第65-66页 |
4.4.5 探针DPP-CN检测CN-的检测限计算 | 第66-67页 |
4.4.6 探针DPP-CN检测CN-的检测机理 | 第67-68页 |
4.4.7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68-70页 |
4.4.8 探针DPP-CN检测CN-的循环性分析 | 第70-72页 |
4.4.9 探针DPP-CN的逻辑门设计 | 第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谷胱甘肽与硫化氢检测中的应用 | 第74-102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75-76页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75页 |
5.2.2 主要表征仪器 | 第75页 |
5.2.3 溶液的配制 | 第75-76页 |
5.3 探针DPP-NO_2的合成方法 | 第76-77页 |
5.4 细胞实验 | 第77-78页 |
5.4.1 细胞培养 | 第77页 |
5.4.2 细胞成像 | 第77-78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78-101页 |
5.5.1 探针DPP-NO_2检测谷胱甘肽 | 第78-92页 |
5.5.1.1 探针DPP-NO_2对生物硫醇的响应性分析 | 第78-80页 |
5.5.1.2 探针DPP-NO_2对生物硫醇响应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80-81页 |
5.5.1.3 探针DPP-NO_2检测GSH的光谱分析 | 第81-82页 |
5.5.1.4 探针DPP-NO_2检测GSH的选择性分析 | 第82-84页 |
5.5.1.5 探针DPP-NO_2检测GSH的抗干扰性分析 | 第84-85页 |
5.5.1.6 探针DPP-NO_2检测GSH的检测限计算 | 第85页 |
5.5.1.7 检测体系的pH对DPP-NO_2检测GSH的影响 | 第85-86页 |
5.5.1.8 探针DPP-NO_2检测GSH的检测机理 | 第86-91页 |
5.5.1.9 探针DPP-NO_2检测细胞内的GSH | 第91-92页 |
5.5.2 探针DPP-NO_2检测硫化氢 | 第92-101页 |
5.5.2.1 探针DPP-NO_2检测硫化氢的光谱分析 | 第92-93页 |
5.5.2.2 探针DPP-NO_2检测硫化氢的响应时间分析 | 第93-94页 |
5.5.2.3 探针DPP-NO_2检测硫化氢的选择性分析 | 第94-96页 |
5.5.2.4 探针DPP-NO_2检测硫化氢的抗干扰性研究 | 第96-97页 |
5.5.2.5 探针DPP-NO_2检测硫化氢的检测限计算 | 第97-98页 |
5.5.2.6 探针DPP-NO_2检测硫化氢的检测机理 | 第98-100页 |
5.5.2.7 探针DPP-NO_2检测细胞内的硫化氢 | 第100-10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6页 |
附录 | 第116-1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0-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附件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