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3 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4.1 聋哑人 | 第15-16页 |
1.4.2 青少年 | 第16-17页 |
1.4.3 人际交往能力 | 第17页 |
1.4.4 个案工作 | 第17-18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1.5.1 优势视角 | 第18-19页 |
1.5.2 人际交往理论 | 第19页 |
1.5.3 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 第19-21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1 文献法 | 第21页 |
1.6.2 访谈法 | 第21页 |
1.6.3 观察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聋哑人青少年人际交往状况分析 | 第22-28页 |
2.1 研究情境 | 第22-24页 |
2.1.1 机构概况 | 第22-23页 |
2.1.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2.2 人际交往状况分析 | 第24-28页 |
2.2.1 由于生理原因引起的语言障碍 | 第24-25页 |
2.2.2 自卑导致的心理障碍 | 第25-26页 |
2.2.3 认知障碍 | 第26-27页 |
2.2.4 手语知识宣传与普及力度不够,彼此沟通存在环境障碍 | 第27-28页 |
第3章 个案工作在聋哑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运用过程 | 第28-59页 |
3.1 接案 | 第28-37页 |
3.1.1 正式接案之前的准备 | 第28-30页 |
3.1.1.1 计划初次会谈的内容 | 第29页 |
3.1.1.2 心理准备 | 第29-30页 |
3.1.2 与A进行初次会谈 | 第30-33页 |
3.1.2.1 会谈的目的 | 第30页 |
3.1.2.2 会谈的内容 | 第30-33页 |
3.1.3 与A信任关系的维护 | 第33-37页 |
3.1.3.1 与A第二次个案面谈 | 第33-35页 |
3.1.3.2 与A第三次个案面谈 | 第35-37页 |
3.2 预估 | 第37-40页 |
3.2.1 收集A的有关信息 | 第37-39页 |
3.2.1.1 公司负责人介绍 | 第37-38页 |
3.2.1.2 聋哑人同事的评价 | 第38页 |
3.2.1.3 健听同事的评价 | 第38页 |
3.2.1.4 本人的观察 | 第38-39页 |
3.2.2 资料分析和问题界定 | 第39-40页 |
3.3 计划 | 第40-43页 |
3.3.1 目标 | 第40-41页 |
3.3.1.1 总目标 | 第40-41页 |
3.3.1.2 具体目标 | 第41页 |
3.3.2 商讨行动方案 | 第41-42页 |
3.3.3. 口头协议 | 第42-43页 |
3.4 介入 | 第43-56页 |
3.4.1 实施果敢训练法解决不合群危机 | 第43-46页 |
3.4.1.1 果敢训练的必要性 | 第43页 |
3.4.1.2 果敢训练的过程 | 第43-46页 |
3.4.2 利用优势视角配合满灌疗法融入健听人 | 第46-48页 |
3.4.3 培养A的社交自信心 | 第48-56页 |
3.4.3.1 通过重新自我评价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自信心 | 第48-52页 |
3.4.3.2 运用理性治疗法培养与家人相处的自信心 | 第52-54页 |
3.4.3.3 开展理性治疗法培养在工作中的社交自信 | 第54-56页 |
3.5 评估 | 第56-57页 |
3.6 结案与跟进 | 第57-59页 |
第4章 个案工作在聋哑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效果分析 | 第59-68页 |
4.1 个案工作成效分析 | 第59-68页 |
4.1.1 过程评估 | 第59-63页 |
4.1.2 结果评估 | 第63-68页 |
第5章 反思 | 第68-75页 |
5.1 专业反思 | 第68-69页 |
5.1.1 社工在个案工作运用过程中承担的角色 | 第68页 |
5.1.2 个案工作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68-69页 |
5.2 个人思考 | 第69-75页 |
致谢词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