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漳州府械斗问题探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二、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区域范围的选定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漳州府民间械斗的概况 | 第15-24页 |
一、漳州府的建置沿革与社会变迁 | 第15-18页 |
(一) 建置沿革 | 第15-16页 |
(二) 明清时期社会变迁 | 第16-18页 |
二、械斗案件的类型及时空分布 | 第18-21页 |
(一) 类型 | 第18-19页 |
(二) 时空分布 | 第19-21页 |
三、械斗的演变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械斗的起因与根源 | 第24-37页 |
一、械斗的起因 | 第24-29页 |
(一) 口角细故 | 第24页 |
(二) 财物纠纷 | 第24-25页 |
(三) 资源争夺 | 第25-28页 |
(四) 地方霸权 | 第28-29页 |
二、械斗的根源 | 第29-37页 |
(一) 地理环境影响 | 第29-30页 |
(二) 宗族势力强大 | 第30页 |
(三) 吏治腐败 | 第30-32页 |
(四) 商贸结构单一 | 第32-33页 |
(五) 学校教育与人文气息不协调 | 第33-34页 |
(六) 粮食供应不稳定 | 第34-35页 |
(七) 官府控制力薄弱 | 第35-36页 |
(八)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械斗中涉及的社会关系 | 第37-41页 |
一、普通族人——起衅者,也是参与者 | 第37-38页 |
二、族中绅耆——调解者,也是领导者 | 第38-39页 |
三、无业游民——煽动者,也是助斗者 | 第39-40页 |
四、官吏——观望者,也是渔利者 | 第40页 |
五、其他社会力量——同盟者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械斗影响与政府的应对 | 第41-52页 |
一、械斗对地方社会的破坏与政府的应对 | 第41-48页 |
(一) 资源的损耗与秩序的破坏 | 第41页 |
(二) 地方官吏与最高统治者的反应 | 第41-43页 |
(三) 政府的对策 | 第43-48页 |
二、地方社会关系的整合与国家权威的衰落 | 第48-52页 |
(一) 人际与权力关系的整合 | 第48-50页 |
(二) 清政府权威的衰落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一 | 第52页 |
二 | 第52-54页 |
附表 | 第54-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