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牛鼻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3-27页 |
1 牛鼻气管炎概况 | 第13-19页 |
1.1 牛鼻气管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典型蛋白功能 | 第13-16页 |
1.2 牛鼻气管炎病毒的分型 | 第16-17页 |
1.3 牛鼻气管炎的致病机理 | 第17-18页 |
1.3.1 牛鼻气管炎的侵染过程 | 第17页 |
1.3.2 牛鼻气管炎的潜伏感染 | 第17-18页 |
1.4 牛鼻气管炎的流行现状 | 第18-19页 |
2 牛鼻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控 | 第19-23页 |
2.1 牛鼻气管炎的诊断 | 第19-21页 |
2.1.1 病原学方面的检测手段 | 第19-20页 |
2.1.1.1 包涵体染色镜检检查 | 第19页 |
2.1.1.2 BHV-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19-20页 |
2.1.1.3 分子技术诊断BHV-1 | 第20页 |
2.1.2 血清学检测 | 第20-21页 |
2.1.2.1 中和试验检测 | 第20页 |
2.1.2.2 间接血凝试验检测 | 第20页 |
2.1.2.3 琼脂扩散试验检测 | 第20-21页 |
2.1.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 第21页 |
2.2 牛鼻气管炎的防控 | 第21页 |
2.3 牛鼻气管炎疫苗的种类 | 第21-23页 |
2.3.1 常规疫苗 | 第21-22页 |
2.3.1.1 弱毒疫苗 | 第21-22页 |
2.3.1.2 灭活疫苗 | 第22页 |
2.3.2 新型疫苗 | 第22-23页 |
2.3.2.1 亚单位疫苗 | 第22页 |
2.3.2.2 DNA疫苗 | 第22页 |
2.3.2.3 基因工程疫苗 | 第22-23页 |
3 牛鼻气管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方法 | 第23-25页 |
3.1 同源重组技术 | 第23页 |
3.2 锌指核酸酶技术 | 第23-24页 |
3.3 转录激活样效应物核酸酶技术 | 第24页 |
3.4 Cre/LoxP系统 | 第24页 |
3.5 CRISPR/Cas9系统 | 第24-25页 |
4 结语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BHV-1 gE缺失株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鉴定 | 第27-47页 |
前言 | 第27-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1.1 材料 | 第28-29页 |
1.1.1 试剂耗材与实验仪器 | 第28页 |
1.1.1.1 试剂 | 第28页 |
1.1.1.2 耗材 | 第28页 |
1.1.1.3 仪器 | 第28页 |
1.1.2 细胞与病毒 | 第28-29页 |
1.2 方法 | 第29-33页 |
1.2.1 扩增gE基因并测序分析 | 第29页 |
1.2.2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29页 |
1.2.3 供体质粒的构建 | 第29-30页 |
1.2.4 病毒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30-31页 |
1.2.5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1页 |
1.2.6 细胞冻存与复苏 | 第31页 |
1.2.7 筛选转染效率较高的细胞系 | 第31页 |
1.2.8 不同细胞中毒价的测定 | 第31-32页 |
1.2.9 荧光毒株与缺失毒株的拯救 | 第32页 |
1.2.10 重组病毒的筛选与鉴定 | 第32页 |
1.2.11 重组病毒的纯化与扩增 | 第32-33页 |
1.2.12 病毒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页 |
1.2.13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3页 |
1.2.13.1 病毒效价的测定 | 第33页 |
1.2.13.2 绘制病毒增殖曲线 | 第33页 |
1.2.14 数据分析标准 | 第3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3-44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2.2 BHV-1 gE基因的流行性分析 | 第34-36页 |
2.3 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6-38页 |
2.3.1 敲除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6-37页 |
2.3.2 供体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7-38页 |
2.4 编辑BHV-1细胞系的筛选 | 第38-40页 |
2.4.1 转染效率筛选 | 第38-39页 |
2.4.2 病毒复制能力筛选 | 第39-40页 |
2.5 重组病毒的筛选与纯化 | 第40-43页 |
2.5.1 重组病毒的筛选与鉴定 | 第40-41页 |
2.5.2 重组病毒的噬斑克隆纯化 | 第41-43页 |
2.6 亲本毒与目的毒株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43-44页 |
2.6.1 噬斑形成单位的测定与比较 | 第43页 |
2.6.2 增殖曲线的绘制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3.1 细胞系的选择 | 第44-45页 |
3.2 sgRNA的筛选 | 第45页 |
3.3 重组病毒的筛选和外源蛋白的表达 | 第45-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