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1 响应国家“阳光体育”的号召 | 第10页 |
1.1.2 丰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 第10页 |
1.1.3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第10-11页 |
1.1.4 为轻器械课间操的创编提供参考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有利于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 第11页 |
1.2.2 有利于丰富特色课间操的内容 | 第11-12页 |
1.2.3 有利于对特色课间操的归纳、梳理 | 第12页 |
1.2.4 有利于丰富特色课间操的创编理论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3.1 特色 | 第12-13页 |
1.3.2 扇子舞 | 第13页 |
1.3.3 课间操 | 第13页 |
1.3.3 “扇子舞”特色课间操 | 第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2.1.1 对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2.1.2 对扇子舞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1.3 对课间操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1.4 对特色课间操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1.5 对课间操创编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第20-23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20页 |
3.2.3 实地观察法 | 第20页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20-21页 |
3.2.5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3.2.6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3.3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56页 |
4.1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背景 | 第23-24页 |
4.1.1 社会背景 | 第23页 |
4.1.2 校园文化背景 | 第23-24页 |
4.1.3 传统文化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 第24页 |
4.2 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 第24-25页 |
4.2.1 生理发展特征 | 第24-25页 |
4.2.2 心理发展特征 | 第25页 |
4.3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思路 | 第25页 |
4.4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要素 | 第25-26页 |
4.4.1 动作要素 | 第25-26页 |
4.4.2 音乐要素 | 第26页 |
4.4.3 风格要素 | 第26页 |
4.4.4 队形要素 | 第26页 |
4.4.5 时间要素 | 第26页 |
4.5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原则 | 第26-28页 |
4.5.1 针对性原则 | 第27页 |
4.5.2 科学性原则 | 第27页 |
4.5.3 全面性原则 | 第27页 |
4.5.4 创新性原则 | 第27-28页 |
4.5.5 艺术性原则 | 第28页 |
4.6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注意事项 | 第28-29页 |
4.6.1 注意器械选用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 第28页 |
4.6.2 注意运动强度的控制 | 第28页 |
4.6.3 注意器材的充分利用 | 第28-29页 |
4.6.4 注意成套动作不宜太过舞蹈化、女性化 | 第29页 |
4.6.5 注意队形变化的巧妙、简单、适中 | 第29页 |
4.7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创编过程 | 第29-31页 |
4.7.1 构思整体方案 | 第29页 |
4.7.2 资料及相关文献收集 | 第29-30页 |
4.7.3 制定课间操创编框架 | 第30页 |
4.7.4 选择音乐 | 第30页 |
4.7.5 成套动作的创编 | 第30页 |
4.7.6 专家评审、修改完善 | 第30-31页 |
4.8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成套动作 | 第31-54页 |
4.9 初中“扇子舞”特色课间操实践评价 | 第54-56页 |
4.9.1 教师评价 | 第54-55页 |
4.9.2 学生评价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建议 | 第57-5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