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52页 |
1.1 引言 | 第14-22页 |
1.1.1 氢气 | 第14-17页 |
1.1.1.1 氢的特性 | 第14-15页 |
1.1.1.2 氢的用途 | 第15页 |
1.1.1.3 氢的安全性 | 第15页 |
1.1.1.4 氢与燃料电池 | 第15-17页 |
1.1.2 沼气 | 第17-20页 |
1.1.2.1 沼气的来源、性质 | 第17页 |
1.1.2.2 沼气的净化 | 第17-18页 |
1.1.2.3 沼气的应用 | 第18-20页 |
1.1.3 甲烷重整制氢发展历史 | 第20-22页 |
1.1.3.1 湿重整 | 第20-21页 |
1.1.3.2 部分氧化重整 | 第21页 |
1.1.3.3 干重整 | 第21-22页 |
1.2 沼气重整制氢催化剂发展现状 | 第22-49页 |
1.2.1 活性组分 | 第23-24页 |
1.2.2 助剂 | 第24-26页 |
1.2.3 载体 | 第26-27页 |
1.2.4 制备方法 | 第27-30页 |
1.2.4.1 浸渍法 | 第27-28页 |
1.2.4.2 共沉淀法 | 第28页 |
1.2.4.3 溶胶凝胶法 | 第28页 |
1.2.4.4 超声波法 | 第28-29页 |
1.2.4.5 等离子体技术 | 第29页 |
1.2.4.6 反相微乳液法 | 第29页 |
1.2.4.7 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 | 第29-30页 |
1.2.5 操作参数 | 第30-31页 |
1.2.5.1 还原温度 | 第30页 |
1.2.5.2 反应温度 | 第30页 |
1.2.5.3 原料气CH_4/CO_2 | 第30页 |
1.2.5.4 反应压力 | 第30-31页 |
1.2.6 催化剂失活 | 第31页 |
1.2.7 积碳 | 第31-34页 |
1.2.8 机理 | 第34-36页 |
1.2.9 再生 | 第36页 |
1.2.10 催化剂表征方法 | 第36-46页 |
1.2.10.1 X射线衍射 | 第36-37页 |
1.2.10.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7-38页 |
1.2.10.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8-39页 |
1.2.10.4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 | 第39页 |
1.2.10.5 透射电镜 | 第39-40页 |
1.2.10.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0-41页 |
1.2.10.7 程序升温分析 | 第41-44页 |
1.2.10.7.1 程序升温还原 | 第41页 |
1.2.10.7.2 程序升温脱附 | 第41-43页 |
1.2.10.7.3 程序升温氧化 | 第43页 |
1.2.10.7.4 脉冲实验 | 第43-44页 |
1.2.10.7.5 同位素效应分析 | 第44页 |
1.2.10.8 比表面积及孔分布测试 | 第44页 |
1.2.10.9 拉曼光谱 | 第44-45页 |
1.2.10.10 (原位)磁性测量 | 第45-46页 |
1.2.11 反应器 | 第46页 |
1.2.12 新工艺 | 第46-49页 |
1.3 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思路 | 第49-52页 |
1.3.1 项目来源 | 第49页 |
1.3.2 前期工作 | 第49-50页 |
1.3.3 选题研究目的 | 第50-51页 |
1.3.4 研究思路 | 第51-5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52-5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2-54页 |
2.3.1 粉末氧化铝负载NICo/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52页 |
2.3.2 粉末二氧化硅负载NI/S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2.3.3 球形NICo/LA_2O_3-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页 |
2.3.4 球形M/Γ--AL_2O_3(M=NI、Co或LA)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54页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4-55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5-57页 |
2.5.1 BET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 第55页 |
2.5.2 热重-差示量热扫描 | 第55页 |
2.5.3 程序升温还原 | 第55页 |
2.5.4 X射线衍射 | 第55-56页 |
2.5.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6页 |
2.5.6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 | 第56页 |
2.5.7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 第56页 |
2.5.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 第56页 |
2.5.9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56-57页 |
第3章 催化剂放大制备 | 第57-67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57页 |
3.2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的可行性研究 | 第57-58页 |
3.3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 制备规模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9-64页 |
3.4.1 活性评价 | 第59-60页 |
3.4.2 催化剂的TG-DSC分析 | 第60页 |
3.4.3 催化剂的TEM分析 | 第60-63页 |
3.4.4 催化剂浸渍后母液的ICP-OES分析 | 第63-64页 |
3.5 浸渍次数对催化剂性能的放大效应及成因 | 第64-66页 |
3.5.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4页 |
3.5.2 催化剂的TG-DSC分析 | 第64-65页 |
3.5.3 催化剂浸渍母液的ICP-OES分析 | 第65-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催化剂放大效应的消除 | 第67-77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67-68页 |
4.2 活性评价 | 第68-69页 |
4.3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69-70页 |
4.4 催化剂的TG-DSC表征 | 第70-72页 |
4.5 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72-74页 |
4.6 催化剂的SEM-EDX表征 | 第74-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HCD预处理操作条件的优化 | 第77-95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77页 |
5.2 预处理时间对催化剂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 第77-82页 |
5.2.1 活性评价 | 第77-78页 |
5.2.2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78-79页 |
5.2.3 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79-81页 |
5.2.4 催化剂的TG-DSC表征 | 第81-82页 |
5.3 预处理温度对催化剂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 第82-86页 |
5.3.1 活性评价 | 第82-83页 |
5.3.2 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83-84页 |
5.3.3 催化剂的TG-DSC表征 | 第84-86页 |
5.4 预处理气氛CH_4/CO2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86-88页 |
5.4.1 活性评价 | 第86页 |
5.4.2 催化剂的TG-DSC表征 | 第86-88页 |
5.5 不同CO_2处理气流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88-89页 |
5.6 原料气空速对预处理后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89页 |
5.7 催化剂稳定性 | 第89-93页 |
5.7.1 稳定性实验 | 第89-90页 |
5.7.2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90-91页 |
5.7.3 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91-92页 |
5.7.4 催化剂的TG-DSC表征 | 第92-9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HCD预处理机理分析 | 第95-102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95-96页 |
6.2 活性评价 | 第96-98页 |
6.3 催化剂预处理过程的TG-DSC模拟 | 第98-99页 |
6.4 催化剂反应初期的TG-DSC表征 | 第99页 |
6.5 HCD预处理的机理分析 | 第99-10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总结 | 第102-103页 |
7.2 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7.2.1 创新点 | 第103页 |
7.2.2 展望 | 第103-10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