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河道演变论文

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和混沌理论的河型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1-1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创新点第12-13页
第二章 经典热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及混沌理论概述第13-27页
    2.1 经典热力学理论第13-17页
        2.1.1 热力学第一定律第14页
        2.1.2 热力学第二定律第14-16页
        2.1.3 玻尔兹曼(Boltzmann L. E.)有序原理第16-17页
    2.2 非平衡态热力学第17-21页
        2.2.1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及最小熵产生原理第18-20页
        2.2.2 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及耗散结构第20-21页
    2.3 混沌理论第21-23页
        2.3.1 混沌的概念第21-22页
        2.3.2 奇怪吸引子的判据第22页
        2.3.3 混沌理论的研究进展第22页
        2.3.4 混沌在水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2.4 混沌与耗散结构的关系第23-26页
    2.5 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河型的分类、成因简介及其判别式回顾与研究第27-43页
    3.1 河型分类简介第27-28页
    3.2 河型成因的各种理论简介第28-30页
    3.3 河型判别式回顾第30-37页
    3.4 基于协调发展度的河型判别式研究第37-42页
        3.4.1 河型影响因子及河型与其回归分析第37-39页
        3.4.2 河流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第39-41页
        3.4.3 实例验证第41-42页
    3.5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非平衡态热力学在河道中的理论推导及应用第43-67页
    4.1 河流能耗率研究进展第43-47页
    4.2 基于广义流和广义力的河流能耗率公式推导第47-51页
        4.2.1 河流的广义力和广义流的选择第47-48页
        4.2.2 量纲分析第48页
        4.2.3 河流的能耗率公式推导第48-51页
    4.3 最小能耗率原理的几个应用第51-55页
        4.3.1 基于最小能耗率原理推导谢才公式第51-52页
        4.3.2 基于最小能耗率原理推导河相关系式第52-53页
        4.3.3 基于最小能耗率的稳定河弯形态分析第53-55页
    4.4 基于能耗率的黄河下游河型变化趋势分析第55-59页
        4.4.1 河流的能耗率公式第55页
        4.4.2 黄河下游6个河段实测资料及单位水流功率计算第55-59页
    4.5 基于信息熵的河床演变分析第59-66页
        4.5.1 信息熵的基本概念第59-60页
        4.5.2 基于信息熵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第60-61页
        4.5.3 年份信息熵计算第61页
        4.5.4 应用第61-66页
    4.6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非平衡态热力学在河型稳定性中的应用第67-84页
    5.1 稳定性、热力学分支和耗散结构分支定义的概念第67-72页
        5.1.1 线性序参量方程的稳定性数学分析第68-69页
        5.1.2 非线性序参量方程的稳定性数学分析第69-70页
        5.1.3 热力学分支到耗散结构的突变第70-72页
    5.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第72-73页
    5.3 平衡态的稳定性判据第73-74页
    5.4 非平衡态的稳定性判据第74-76页
        5.4.1 唯象方程与昂色格倒易关系第74-75页
        5.4.2 最小熵产生原理与非平衡线性区的稳定性第75页
        5.4.3 非平衡态非线性区的稳定性分析第75-76页
    5.5 河型稳定性的演化分析第76-83页
        5.5.1 河型稳定判别式第77-80页
        5.5.2 黄河下游不同河型稳定性分析第80-83页
    5.6 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基于混沌理论分析不同河型的混沌特性第84-107页
    6.1 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第84页
    6.2 确定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参数第84-87页
        6.2.1 延迟时间的确定第84-85页
        6.2.2 嵌入维数的确定第85-87页
    6.3 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识别第87-89页
        6.3.1 相图法第87页
        6.3.2 功率谱法第87-88页
        6.3.3 主分量分析(PCA分布)第88页
        6.3.4 饱和关联维数法第88-89页
        6.3.5 最大Lyapunov指数法第89页
    6.4 径流和含沙量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第89-105页
        6.4.1 基本资料第89页
        6.4.2 月径流和月含沙量时间序列相空间重构第89-96页
        6.4.3 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识别第96-105页
    6.5 河型与混沌及耗散结构的关系第105-106页
    6.6 小结第106-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7.1 结论第107-108页
    7.2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著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筋加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及模拟研究
下一篇:提高沼气重整制氢Ni-Co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的预处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