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西部山区风特性参数及大跨度钢桁拱桥抖振响应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2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7页
        1.1.1 大跨度钢桁拱桥的发展历史第11-15页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2 山区风特性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风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页
        1.2.2 山区风环境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7-18页
        1.2.3 山区桥梁风环境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 大跨度桥梁风致振动研究现状第20-25页
        1.3.1 桥梁风致振动研究动态第20-21页
        1.3.2 桥梁结构的非定常空气动力特性第21-25页
    1.4 桥梁抖振的研究方法第25-26页
        1.4.1 频域分析法第25页
        1.4.2 时域分析法第25-26页
    1.5 研究的主要工作第26-28页
2 风特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山区桥位风速推算第28-46页
    2.1 大气边界层第29页
    2.2 湍流边界层基础理论第29-34页
        2.2.1 基本方程第29-30页
        2.2.2 基本假设第30-33页
        2.2.3 湍流的统计理论第33-34页
    2.3 平均风速剖面第34-39页
        2.3.1 对数律风速剖面第34-37页
        2.3.2 指数律风速剖面第37-39页
    2.4 山区桥梁设计风速分析与推算第39-45页
        2.4.1 山区桥梁设计风速分析第39-41页
        2.4.2 山区桥位设计风速推算第41-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3 风观测技术及风速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第46-66页
    3.1 风观测的基础知识第46-49页
        3.1.1 风观测台站建设第46页
        3.1.2 风观测仪器第46-48页
        3.1.3 风观测的内容第48-49页
    3.2 风速数据的处理第49-57页
        3.2.1 风速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第49页
        3.2.2 风速数据处理第49页
        3.2.3 平均风特性第49-51页
        3.2.4 脉动风特性第51-57页
    3.3 桥梁风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第57-64页
        3.3.1 编程语言简介第57-58页
        3.3.2 程序功能与结构第58-60页
        3.3.3 程序内容第60-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4 桥址风环境实测第66-96页
    4.1 桥位风观测背景资料第66-73页
        4.1.1 桥位地形与气象简况第66-68页
        4.1.2 桥位风观测方案第68-73页
    4.2 风观测结果及分析第73-94页
        4.2.1 平均风特性第73页
        4.2.2 基本风速及风向第73-75页
        4.2.3 风速廓线第75-76页
        4.2.4 风剖面指数β拟合第76-79页
        4.2.5 湍流强度和阵风因子分析第79-92页
        4.2.6 湍流积分尺度第92-93页
        4.2.7 湍流功率谱密度函数第93-94页
    4.3 本章小结第94-96页
5 山区风环境下大跨度钢桁拱桥抖振响应研究第96-144页
    5.1 概述第96页
    5.2 桥梁抖振理论第96-106页
        5.2.1 Davenport 准定常抖振力模型第96-98页
        5.2.2 气动导纳函数第98-99页
        5.2.3 Scanlan 抖振模型第99页
        5.2.4 频域抖振分析第99-106页
    5.3 大宁河大桥结构动力特性计算分析第106-123页
        5.3.1 大宁河大桥有限元模型第106-116页
        5.3.2 动力特性计算结果第116-123页
    5.4 大宁河特大桥抖振计算第123-143页
        5.4.1 成桥态抖振响应计算及不同风谱下的对比第124-131页
        5.4.2 合龙施工态抖振响应计算及不同风谱下的对比第131-137页
        5.4.3 最大单悬臂施工态抖振响应计算及不同风谱下的对比第137-143页
    5.5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4-148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44-145页
    6.2 创新点第145页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第145-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8页
附录第158-165页
    A. 风速处理程序部分源代码第158-164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64-165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征与控制计算研究
下一篇:城市环境中基于混合地图的智能车辆定位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