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继电器论文

密封继电器微粒碰撞噪声检测的试验条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Contents第11-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3页
第2章 试验条件研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第23-52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可输出随机振动激励的多余物自动检测系统第23-39页
        2.2.1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第24-26页
        2.2.2 随机振动激励信号生成方法第26-34页
        2.2.3 多余物自动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第34页
        2.2.4 随机振动驱动模块硬件设计第34-36页
        2.2.5 随机振动驱动模块软件设计第36-39页
    2.3 多余物运动过程分析系统第39-51页
        2.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第39-42页
        2.3.2 多余物运动图像预处理第42-45页
        2.3.3 多余物图像边缘检测第45-46页
        2.3.4 多余物运动参数计算第46-49页
        2.3.5 系统性能验证第49-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多余物激活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第52-85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多余物激活过程仿真分析第53-71页
        3.2.1 振动试验条件的多余物激活效果仿真分析第54-64页
        3.2.2 冲击试验条件的激活效果仿真分析第64-69页
        3.2.3 试验条件对多余物激活效果影响规律验证第69-71页
    3.3 多余物无效激活频率第71-77页
        3.3.1 激活过程实验分析第71-72页
        3.3.2 多余物激活过程数学描述第72-76页
        3.3.3 无效激活频率确定第76-77页
    3.4 多余物微粒静电吸附特性第77-83页
        3.4.1 接触带电过程第78页
        3.4.2 多余物微粒与继电器的接触带电第78-79页
        3.4.3 静电吸附多余物微粒激活过程第79-81页
        3.4.4 静电吸附现象实验分析第81-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4章 PIND极限试验条件分析第85-110页
    4.1 引言第85页
    4.2 PIND极限试验条件评判标准分析第85-88页
        4.2.1 试验条件对密封继电器的损伤机理第85-87页
        4.2.2 PIND极限试验条件的评判标准第87-88页
    4.3 密封继电器PIND极限试验条件分析方法第88-92页
        4.3.1 密封继电器有限元模型第89-90页
        4.3.2 分析方法验证第90-92页
    4.4 极限试验条件仿真分析第92-108页
        4.4.1 极限冲击试验条件第92-104页
        4.4.2 极限振动试验条件第104-106页
        4.4.3 冲击极限试验条件验证第106-108页
    4.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5章 PIND最佳试验条件分析第110-139页
    5.1 引言第110页
    5.2 多余物激励过程仿真分析方法第110-114页
        5.2.1 多余物激励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第111-112页
        5.2.2 仿真分析方法验证第112-114页
    5.3 振动试验条件对多余物检测效果的影响与多余物及被试器件参数的关系第114-122页
        5.3.1 多余物材质和质量第114-116页
        5.3.2 多余物不同初始位置第116-118页
        5.3.3 被试器件内部结构第118-120页
        5.3.4 被试器件内腔高度第120-122页
    5.4 振动试验条件对多余物检测效果影响第122-128页
        5.4.1 正弦和随机振动条件对多余物检测效果影响第123-127页
        5.4.2 三角谱型斜率变化对多余物检测效果影响第127-128页
    5.5 新的PIND试验方法第128-137页
        5.5.1 最佳振动试验条件确定第130-133页
        5.5.2 最佳冲击试验条件确定第133页
        5.5.3 试验方向的确定第133-135页
        5.5.4 新的PIND试验程序第135页
        5.5.5 新PIND试验方法验证第135-137页
    5.6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结论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8-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个人简历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通小麦和中国节节麦LMW-GS,α-,γ-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下一篇:SI发动机AFR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