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银行卡介质和金融IC卡规范分析 | 第16-19页 |
2.1 基于磁条和基于智能CPU卡技术的银行卡体系比较 | 第16-18页 |
2.1.1 磁条卡格式 | 第16页 |
2.1.2 磁条支付体系的缺点 | 第16页 |
2.1.3 智能CPU卡定义 | 第16-17页 |
2.1.4 智能CPU卡相对于磁条介质银行卡的优势 | 第17-18页 |
2.2 基于智能CPU卡的银行卡规范 | 第18页 |
2.2.1 EMV规范和相应的智能金融IC卡体系 | 第18页 |
2.2.2 基于PBOC规范的金融IC卡体系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基于PBOC2.0 规范的金融IC卡柜面业务系统设计 | 第19-34页 |
3.1 建立金融IC卡柜面业务系统所需解决的问题 | 第19页 |
3.2 基于智能CPU卡的银行卡业务需求分析 | 第19-22页 |
3.2.1 基本功能需求 | 第20页 |
3.2.2 多卡种的设置 | 第20页 |
3.2.3 复合账户结构 | 第20-21页 |
3.2.4 适用于多种交易模式 | 第21页 |
3.2.5 多种清算模式 | 第21页 |
3.2.6 存量金融IC卡的移植 | 第21页 |
3.2.7 接口改造需求 | 第21-22页 |
3.3 典型交易流程 | 第22-27页 |
3.3.1 智能金融IC卡的用卡过程 | 第22-23页 |
3.3.2 发卡及卡片个人化流程 | 第23页 |
3.3.3 电子钱包/电子现金消费流程 | 第23-25页 |
3.3.4 标准借贷记/电子存折应用 | 第25-27页 |
3.4 金融IC卡业务系统的安全体系 | 第27-30页 |
3.4.1 对金融IC卡及系统的攻击方式 | 第27-28页 |
3.4.2 卡片安全 | 第28-29页 |
3.4.3 应用密钥管理体系 | 第29-30页 |
3.5 IC卡业务系统总体架构 | 第30-33页 |
3.5.1 系统物理架构 | 第30-31页 |
3.5.2 银行业务逻辑架构 | 第31-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金融IC卡银行柜面集成系统的实现 | 第34-74页 |
4.1 柜面外设管理系统接入 | 第34-38页 |
4.1.1 柜面外设连接方式 | 第34页 |
4.1.2 柜面外设管理与驱动 | 第34-35页 |
4.1.3 柜面外设配置数据库设计 | 第35-37页 |
4.1.4 外设驱动流程 | 第37-38页 |
4.2 金融IC卡终端应用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38-63页 |
4.2.1 整体流程的规定 | 第38-40页 |
4.2.2 卡片应用选择模块的实现 | 第40-42页 |
4.2.3 建立候选应用列表模块 | 第42-45页 |
4.2.4 最终应用选择模块 | 第45-47页 |
4.2.5 应用模块初始化 | 第47-49页 |
4.2.6 读应用数据模块 | 第49-51页 |
4.2.7 处理限制模块 | 第51-52页 |
4.2.8 终端行为分析模块 | 第52-56页 |
4.2.9 卡片行为分析模块 | 第56页 |
4.2.10联机处理模块 | 第56-58页 |
4.2.11交易结束处理模块 | 第58-59页 |
4.2.12发卡行脚本处理模块 | 第59-61页 |
4.2.13交易明细处理模块 | 第61-63页 |
4.3 金融IC卡柜面应用集成的设计与实现 | 第63-73页 |
4.3.1 PBOC应用模块 | 第65-66页 |
4.3.2 各模块间数据结构 | 第66-67页 |
4.3.3 PBOC应用模块对外接 | 第67-69页 |
4.3.4 APDU协议模块 | 第69-70页 |
4.3.5 APDU应用模块接 | 第70-72页 |
4.3.6 机具和驱动模块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项目测试验证及评价 | 第74-77页 |
5.1 测试目的 | 第74页 |
5.2 测试验证方法和结果 | 第74-75页 |
5.3 测试总结及评价 | 第75-7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77-78页 |
6.1 主要工作 | 第77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