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3.1 多中心城市 | 第14-15页 |
1.3.2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5-16页 |
1.3.3 演化 | 第16页 |
1.3.4 规划干预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总结 | 第17-22页 |
1.4.1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研究 | 第17-18页 |
1.4.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研究 | 第18-21页 |
1.4.3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策研究 | 第21-22页 |
1.4.4 研究综述总结 | 第22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6-36页 |
2.1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 | 第26-31页 |
2.1.1 国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 | 第26-28页 |
2.1.2 国内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 | 第28-30页 |
2.1.3 国内外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 | 第30-31页 |
2.2 相关规划干预指导理论 | 第31-33页 |
2.2.1 田园城市理论 | 第31-32页 |
2.2.2 有机疏散理论 | 第32-33页 |
2.2.3 卫星城市理论 | 第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3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 第36-48页 |
3.1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力因子 | 第36-41页 |
3.1.1 自然环境 | 第36-37页 |
3.1.2 经济因子 | 第37-38页 |
3.1.3 技术因子 | 第38-39页 |
3.1.4 社会政策 | 第39-41页 |
3.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主体 | 第41-42页 |
3.2.1 政府 | 第41页 |
3.2.2 企业 | 第41-42页 |
3.2.3 居民 | 第42页 |
3.3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综合作用机制 | 第42-46页 |
3.3.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动力机制 | 第43-44页 |
3.3.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综合作用机制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特征和问题研究 | 第48-66页 |
4.1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 第48-54页 |
4.1.1 主城+卫星城 | 第48-50页 |
4.1.2 组团型多中心 | 第50-51页 |
4.1.3 轴线型多中心 | 第51-53页 |
4.1.4 复合型多中心 | 第53-54页 |
4.1.5 发展模式比较 | 第54页 |
4.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构成要素 | 第54-60页 |
4.2.1 城市中心 | 第55-57页 |
4.2.2 联系网 | 第57页 |
4.2.3 分隔带 | 第57-59页 |
4.2.4 城市边界 | 第59页 |
4.2.5 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9-60页 |
4.3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0-64页 |
4.3.1 城市空间形态分散 | 第60-61页 |
4.3.2 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快 | 第61-63页 |
4.3.3 联系网不通畅 | 第63页 |
4.3.4 分隔带受到严重侵蚀 | 第63-64页 |
4.3.5 城市中心畸形发展 | 第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干预研究 | 第66-80页 |
5.1 规划干预的必要 | 第66-68页 |
5.1.1 规划干预是解决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 | 第66页 |
5.1.2 规划干预是应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特征所需 | 第66-68页 |
5.1.3 规划干预是应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时代背景所需 | 第68页 |
5.2 规划干预的目标 | 第68-71页 |
5.2.1 紧凑舒展的空间结构 | 第69页 |
5.2.2 互补协作的职能分工 | 第69-70页 |
5.2.3 协调发展的城市区域 | 第70-71页 |
5.3 规划干预要素选择分析 | 第71-73页 |
5.3.1 基于演化过程特征的要素分析 | 第71-72页 |
5.3.2 基于目标相关性的要素分析 | 第72-73页 |
5.4 规划干预策略 | 第73-78页 |
5.4.1 对城市中心的规划干预策略 | 第73-75页 |
5.4.2 对城市边界的规划干预策略 | 第75页 |
5.4.3 对联系网的规划干预策略 | 第75-77页 |
5.4.4 对分隔带的规划干预策略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实证案例:重庆市主城区 | 第80-102页 |
6.1 重庆市主城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 | 第80-88页 |
6.1.1 孕育时期 | 第80-85页 |
6.1.2 初步形成时期 | 第85-86页 |
6.1.3 初步发展时期 | 第86-88页 |
6.2 重庆市主城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 第88-93页 |
6.2.1 动力因子分析 | 第88-91页 |
6.2.2 综合作用机制解析 | 第91-93页 |
6.3 重庆市主城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干预 | 第93-100页 |
6.3.1 发展问题 | 第93-97页 |
6.3.2 规划干预 | 第97-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 | 第11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