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关于科研人员在科学传播中作用及意义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影响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关于高校的开放实验室在科学传播中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2.1 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内涵界定与特征 | 第19-22页 |
2.1.1 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内涵 | 第19-21页 |
2.1.2 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 第22-27页 |
2.2.1 扎根理论 | 第22-24页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4-27页 |
3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7-3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3.1.1 高校的开放实验室 | 第27-28页 |
3.1.2 公众科学传播活动 | 第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1 访谈法 | 第29页 |
3.2.2 观察法 | 第29页 |
3.2.3 个案分析法 | 第29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9-31页 |
3.3.1 准备工具 | 第29-30页 |
3.3.2 数据分析工具 | 第30-31页 |
3.4 实施程序 | 第31-36页 |
3.4.1 访谈过程 | 第31-32页 |
3.4.2 资料整理 | 第32页 |
3.4.3 资料分析 | 第32-36页 |
3.5 研究效度 | 第36页 |
3.6 研究伦理 | 第36-38页 |
4 研究结果——影响因素 | 第38-51页 |
4.1 对科学传播活动的态度 | 第38-43页 |
4.1.1 对科学传播活动的认知 | 第38-42页 |
4.1.2 对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结果的信念 | 第42-43页 |
4.2 主观规范 | 第43-44页 |
4.2.1 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压力 | 第43-44页 |
4.2.2 科研的压力 | 第44页 |
4.3 感知行为控制 | 第44-47页 |
4.3.1 自我效能 | 第44-45页 |
4.3.2 内部控制因素 | 第45-46页 |
4.3.3 外部控制因素 | 第46-47页 |
4.4 契机 | 第47-48页 |
4.5 参与经历 | 第48-49页 |
4.5.1 能力收获 | 第48-49页 |
4.5.2 思想收获 | 第49页 |
4.5.3 成就感 | 第49页 |
4.6 个人特质 | 第49-51页 |
5 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因素关系 | 第51-55页 |
5.1 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 | 第51-53页 |
5.1.1 价值观 | 第51-52页 |
5.1.2 意向—行为—行为经历 | 第52-53页 |
5.2 对科学传播活动的认知的要素关系 | 第53-55页 |
5.2.1 受众与效果 | 第53页 |
5.2.2 中介与效果 | 第53页 |
5.2.3 契机与中介 | 第53-55页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55-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55-56页 |
6.2.1 研究实施 | 第55页 |
6.2.2 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6.2.3 对于影响因素的概念含义反思 | 第56页 |
6.3 建议与对策 | 第56-59页 |
6.3.1 政策资金的激励 | 第56页 |
6.3.2 加强合作契机 | 第56-57页 |
6.3.3 加强有关实用性专业的科研人员的科学传播价值观 | 第57页 |
6.3.4 为有意向参与科学传播的科研人员提供培训 | 第57页 |
6.3.5 加强科学信息的准确性,发展科学传播的健康氛围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