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18页 |
第一章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第一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一、 学界关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主要观点 | 第18-20页 |
二、 本文关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界定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行民交叉案件的成因分析 | 第22-24页 |
一、 法理原因 | 第22-23页 |
二、 现实原因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功能价值分析 | 第24-27页 |
一、 实体功能 | 第24-25页 |
二、 程序功能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我国目前解决行民交叉纠纷案件的现状 | 第27-32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7-30页 |
二、 实践现状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在我国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8页 |
一、 法理基础 | 第32-35页 |
二、 理论借鉴 | 第35-36页 |
三、 司法实践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制度层面——域外相关制度的借鉴及引入 | 第38-46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对行政民事交叉纠纷处理机制分析 | 第38-42页 |
一、 大陆法系模式 | 第38-40页 |
二、 英美法系模式 | 第40-41页 |
三、 两种模式评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域外相关配套机制在我国的引入 | 第42-46页 |
一、 行民混合合议庭制度 | 第43-44页 |
二、 释明权制度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适用层面——相关适用问题的界定 | 第46-63页 |
第一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原则 | 第46-50页 |
一、 遵循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 | 第46-47页 |
二、 特有原则 | 第47-50页 |
第二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我国的适用条件 | 第50-54页 |
一、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均要成立 | 第50-51页 |
二、 行政诉讼和所附带的民事诉讼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 第51-52页 |
三、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原则上应属于同一法院管辖 | 第52-53页 |
四、 民事争议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 第53-54页 |
五、 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应当在行政诉讼一审结束前提出 | 第54页 |
第三节 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54-63页 |
一、 关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适用范围的几种主要观点 | 第55-56页 |
二、 具体受案范围 | 第56-63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程序层面——具体程序问题的协调 | 第63-75页 |
第一节 起诉与受理中程序的冲突与协调 | 第63-66页 |
一、 诉讼时效 | 第63-65页 |
二、 起诉与受理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审理相关问题的协调 | 第66-70页 |
一、 举证责任 | 第66-67页 |
二、 审理方式 | 第67-68页 |
三、 审理期限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判决方式及调解的运用 | 第70-72页 |
一、 判决 | 第70-71页 |
二、 调解 | 第71-72页 |
第四节 上诉与执行中相关问题的完善 | 第72-75页 |
一、 上诉及二审 | 第72-74页 |
二、 执行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