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黄土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冻融循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黄土的基本特性 | 第17-25页 |
2.1 黄土定义及分布 | 第17-18页 |
2.1.1 黄土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中国黄土的分布 | 第17-18页 |
2.1.3 世界黄土的分布 | 第18页 |
2.2 黄土的成因 | 第18-19页 |
2.3 黄土的地层划分 | 第19-21页 |
2.4 黄土结构和物质组成 | 第21-23页 |
2.4.1 黄土的结构 | 第21-22页 |
2.4.2 黄土的矿物成分 | 第22页 |
2.4.3 黄土的化学成分 | 第22-23页 |
2.5 黄土的湿陷性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CBR 试验方法以及试验取样 | 第25-36页 |
3.1 加州承载比 | 第25-26页 |
3.2 试验取样 | 第26-31页 |
3.2.1 甘肃西峰孔家塬黄土剖面 | 第26-28页 |
3.2.2 陕西洛川石家庄黄土剖面 | 第28-31页 |
3.3 CBR 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3.3.1 试验仪器 | 第31-33页 |
3.3.2 试样准备 | 第33页 |
3.3.3 试验步骤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CBR 正交试验方法设计研究 | 第36-54页 |
4.1 CBR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6-43页 |
4.1.1 试验目的和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4.1.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7页 |
4.1.3 试验步骤 | 第37-40页 |
4.1.4 回归系数的计算及显著性检验 | 第40-43页 |
4.2 试验方法和试验过程 | 第43-46页 |
4.2.1 击实试验 | 第43-44页 |
4.2.2 CBR 试验 | 第44-46页 |
4.3 试验数据分析 | 第46-53页 |
4.3.1 二次正交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4.3.2 土的 CBR 值随各因素变化的规律分析 | 第47-53页 |
4.3.2.1 土的 CBR 值受单个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 | 第47-50页 |
4.3.2.2 土的 CBR 值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规律 | 第50-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 CBR 值的影响 | 第54-72页 |
5.1 试样制备、实验方案以及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5.2 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试件表面状况变化 | 第55-59页 |
5.2.1 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作用后的表面状况变化 | 第55-57页 |
5.2.2 试样经过冻融循环作用后表面状况变化描述 | 第57-59页 |
5.2.3 冻融后试件表面状况变化原因分析 | 第59页 |
5.3 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 CBR 值变化规律 | 第59-68页 |
5.3.1 孔家塬剖面黄土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 P-L 曲线 | 第60-62页 |
5.3.2 石家庄剖面黄土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 P-L 曲线 | 第62-64页 |
5.3.3 试验数据分析 | 第64-68页 |
5.4 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试件内部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2-74页 |
1.主要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2.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