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 | 第11-1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的创新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 | 第15-18页 |
一、 竞争及竞争力 | 第15-16页 |
二、 企业竞争力 | 第16-17页 |
三、 商业银行竞争力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一、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国外研究 | 第18-21页 |
二、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国内研究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24-36页 |
第一节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一、 市场环境分析 | 第27-28页 |
二、 排名情况分析 | 第28页 |
三、 规模情况分析 | 第28-31页 |
四、 收入及构成分析 | 第31-32页 |
五、 战略转型分析 | 第32-33页 |
六、 创新能力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作用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36-39页 |
一、 层次分析法 | 第36-37页 |
二、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7页 |
三、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37-38页 |
四、 神经网络分析法 | 第38页 |
五、 因子分析法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的原因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因子分析法概述 | 第40-43页 |
一、 因子分析法使用的前提条件 | 第40-41页 |
二、 因子分析法操作的具体步骤 | 第41-42页 |
三、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实证研究 | 第43-65页 |
第一节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指标构建 | 第43-47页 |
一、 指标构建的原则 | 第43-44页 |
二、 指标构建的内容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实证分析 | 第47-55页 |
一、 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47-48页 |
二、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进行统计检验 | 第48-49页 |
三、 因子的提取与命名 | 第49-52页 |
四、 计算因子得分并排序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策略建议 | 第65-7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第二节 策略建议 | 第66-71页 |
一、 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 | 第66-67页 |
二、 服务小微企业实现战略的转型 | 第67-68页 |
三、 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 | 第68-69页 |
四、 全方位完善风险管理提升风控水平 | 第69-70页 |
五、 积极的产品创新和信贷结构的调整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附录 A | 第74-75页 |
附录 B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