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13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7-8页 |
(二) 学术背景 | 第8-13页 |
二、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 生态文明 | 第13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 | 第13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研究的创新与意义 | 第14-22页 |
(一) 本研究的创新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22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现状 | 第22-36页 |
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历程 | 第22-25页 |
(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 第22-23页 |
(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 第23-25页 |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特点 | 第25-30页 |
(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 第25-27页 |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 | 第27-29页 |
(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性 | 第29-30页 |
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实践成绩 | 第30-36页 |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 第30-32页 |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初步完善 | 第32-34页 |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深入民心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6-48页 |
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4页 |
(一) 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 | 第36-37页 |
(二) 环境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三) 国内公民素质水平较低 | 第38-40页 |
(四) 环境外交面临严峻挑战 | 第40-41页 |
(五)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 第41-43页 |
(六) 资源环境相对匮乏 | 第43-44页 |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4-48页 |
(一) 国内影响因素 | 第45-47页 |
(二) 国外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 第48-55页 |
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第48-50页 |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8-49页 |
(二)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 第49-50页 |
二、 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 第50-51页 |
(一) 建立健全政府环境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二) 完善相应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 | 第51页 |
(三) 健全环境市场运行机制 | 第51页 |
三、 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 第51-53页 |
(一)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 | 第51-52页 |
(二) 落实生态文明行为 | 第52-53页 |
四、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 第53-54页 |
(一) 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53页 |
(二)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调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 第53-54页 |
五、 开展国际环境合作 | 第54-55页 |
(一) 完善与环境有关的贸易和投资制度 | 第54页 |
(二) 开展有关环境技术和项目的研发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