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C6型矿用胶轮车前工作制动器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工作制动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工作制动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矿用胶轮车及前轮工作制动器的理论计算 | 第18-26页 |
2.1 胶轮车及工作制动器简介 | 第18-20页 |
2.2 胶轮车及工作制动器的理论计算 | 第20-24页 |
2.2.1 胶轮车的理论计算 | 第20-22页 |
2.2.2 工作制动器的理论计算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建立胶轮车及工作制动器的三维建模 | 第26-38页 |
3.1 胶轮车及工作制动器零件的三维建模 | 第26-32页 |
3.1.1 胶轮车简化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3.1.2 工作制动器零件的三维建模 | 第27-32页 |
3.2 工作制动器三维模型的装配及干涉验证 | 第32-35页 |
3.2.1 工作制动器三维模型的装配 | 第32-34页 |
3.2.2 工作制动器装配的干涉验证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胶轮车虚拟样机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38-46页 |
4.1 胶轮车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38-42页 |
4.1.1 虚拟样机简介 | 第38-39页 |
4.1.2 建立胶轮车的虚拟样机 | 第39-42页 |
4.2 胶轮车虚拟样机的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工作制动器的虚拟样机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46-52页 |
5.1 工作制动器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46-47页 |
5.2 工作制动器的仿真分析 | 第47-51页 |
5.2.1 仿真分析的步骤 | 第47-49页 |
5.2.2 工作制动器仿真分析设置 | 第49页 |
5.2.3 工作制动器不同摩擦片个数的仿真分析 | 第49-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工作制动器主要零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68页 |
6.1 工作制动器主要零件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 第52-57页 |
6.1.1 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52-54页 |
6.1.2 活塞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 第54-57页 |
6.1.3 静壳的的应力与应变分析 | 第57页 |
6.2 工作制动器主要零件的模态特性分析 | 第57-66页 |
6.2.1 模态分析介绍 | 第57-60页 |
6.2.2 静壳的模态分析 | 第60-61页 |
6.2.3 粉片的模态分析 | 第61-63页 |
6.2.4 钢片的模态分析 | 第63-64页 |
6.2.5 活塞的模态分析 | 第64-6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工作制动器摩擦片热分析 | 第68-76页 |
7.1 制动器热分析理论 | 第68-69页 |
7.2 热分析的主要步骤 | 第69-70页 |
7.3 摩擦片热分析结果 | 第70-74页 |
7.3.1 刚片的热分析结果 | 第70-72页 |
7.3.2 粉片热分析结果 | 第72-74页 |
7.3.3 摩擦片热流密度 | 第7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8.1 结论 | 第76-77页 |
8.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