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F靶瞄准与光束快速引导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束靶耦合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第18-4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光学共轭原理 | 第18-19页 |
2.3 机械结构设计 | 第19-28页 |
2.3.1 束靶耦合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19-20页 |
2.3.2 束靶耦合系统定位标志设计 | 第20-22页 |
2.3.3 镜架及转接板设计 | 第22-23页 |
2.3.4 镜面调整环节设计 | 第23-24页 |
2.3.5 相机支撑架设计 | 第24-26页 |
2.3.6 上(下)路相机的调整环节 | 第26-27页 |
2.3.7 滤光罩设计 | 第27-28页 |
2.4 温度场及照明系统分析设计 | 第28-41页 |
2.4.1 LED 电光转换效率 | 第29页 |
2.4.2 靶面照明仿真 | 第29-31页 |
2.4.3 CCD 像面照明仿真 | 第31-32页 |
2.4.4 CCD 工作状态校验 | 第32-34页 |
2.4.5 靶的热学仿真 | 第34-36页 |
2.4.6 导入式漫射板照明 | 第36-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光斑快速引导技术的研究 | 第42-5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图像采集系统结构和工作流程 | 第42-43页 |
3.3 光斑定位算法 | 第43-44页 |
3.3.1 灰度重心法 | 第44页 |
3.4 并行处理流程设计 | 第44-45页 |
3.5 并行引导程序流程图 | 第45-46页 |
3.6 图像采集处理实验 | 第46-49页 |
3.6.1 单幅图像采集、存储实验 | 第46-47页 |
3.6.2 单幅采集、处理、存储实验 | 第47-48页 |
3.6.3 192 路图像采集、处理、存储实验 | 第48-49页 |
3.6.4 并行引导实验 | 第49页 |
3.7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基于 3D 模型的靶的空间定位技术 | 第52-65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相机模型 | 第52-54页 |
4.2.1 面阵相机模型 | 第52页 |
4.2.2 坐标系的转换 | 第52-53页 |
4.2.3 投影成像 | 第53页 |
4.2.4 镜头畸变 | 第53-54页 |
4.2.5 图像平面坐标转换为像素坐标 | 第54页 |
4.3 目标的 3D 模型 | 第54页 |
4.4 已知目标 3D 模型进行空间位姿识别 | 第54-63页 |
4.4.1 摄像机标定 | 第55页 |
4.4.2 图像预处理 | 第55-56页 |
4.4.3 基于模板的匹配 | 第56-61页 |
4.4.4 金字塔模型加速匹配 | 第61页 |
4.4.5 坐标解算 | 第61-63页 |
4.5 精度分析 | 第63-64页 |
4.5.1 目标深度精度分析 | 第63-64页 |
4.5.2 目标方位精度分析 | 第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束靶耦合系统精度分析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束靶耦合系统的光轴标定误差 | 第65-68页 |
5.2.1 光轴偏离的影响 | 第65-67页 |
5.2.2 光轴标定误差 | 第67-68页 |
5.3 像敏面与平面镜不平行引入的误差 | 第68-69页 |
5.4 滤光罩引入的误差 | 第69-71页 |
5.5 图像传感器保护玻璃的影响 | 第71-73页 |
5.6 调焦误差 | 第73-75页 |
5.6.1 上(下)路成像系统运动引入的误差 | 第73-74页 |
5.6.2 中(侧)路成像系统运动引入的误差 | 第74-75页 |
5.7 图像测量系统的误差 | 第75页 |
5.7.1 靶定位误差 | 第75页 |
5.7.2 光斑定位误差 | 第75页 |
5.8 误差综合 | 第75-76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