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研究
| 目录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溯源 | 第11-15页 |
|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 第11页 |
| 2 发展阶段(汉唐金元时期) | 第11-13页 |
| 3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 第13页 |
| 4 充实阶段(现代) | 第13-15页 |
| 第二部分 “肝肾同源”理论内涵 | 第15-21页 |
| 1 肝与肾的生理联系 | 第15-17页 |
| 1.1 精血同源 | 第15页 |
| 1.2 藏泄互用 | 第15-16页 |
| 1.3 阴阳互滋互制 | 第16-17页 |
| 2 肝与肾的病理联系 | 第17-21页 |
| 2.1 肝阳妄动,下劫肾阴 | 第17-18页 |
| 2.2 肾水不足,水不涵木 | 第18-19页 |
| 2.3 肾阳不足,肝失温养 | 第19页 |
| 2.4 精血两虚,肝肾两亏 | 第19-21页 |
| 第三部分 “肝肾同治”的常用治法与常见病证 | 第21-39页 |
| 1 滋阴息风法 | 第21-23页 |
| 1.1 滋阴息风法治疗颤证 | 第21-22页 |
| 1.2 滋阴息风法治疗小儿慢惊风 | 第22-23页 |
| 2 滋补肝肾法 | 第23-31页 |
| 2.1 滋补肝肾法治疗痴呆 | 第24-25页 |
| 2.2 滋补肝肾法治疗痿证 | 第25-26页 |
| 2.3 滋补肝肾法治疗中风后遗证 | 第26页 |
| 2.4 滋补肝肾法治小儿五迟、五软 | 第26-27页 |
| 2.5 滋补肝肾法治鼓胀 | 第27-29页 |
| 2.6 滋补肝肾法治月经病证 | 第29-30页 |
| 2.7 滋补肝肾法治血尿 | 第30-31页 |
| 3 滋肾平肝法 | 第31-33页 |
| 3.1 滋肾平肝法治疗头痛、眩晕 | 第31-32页 |
| 3.2 滋肾平肝法治疗中风 | 第32-33页 |
| 4 补肾疏肝法 | 第33-35页 |
| 4.1 补肾疏肝法治疗胁痛 | 第33-34页 |
| 4.2 补肾疏肝法治疗乳癖 | 第34-35页 |
| 5 温养肝肾法 | 第35-37页 |
| 5.1 温养肝肾法治疗疝病 | 第35-36页 |
| 5.2 温养肝肾法治疗妇科不孕症 | 第36-37页 |
| 6 滋水清肝法 | 第37-39页 |
| 6.1 滋水清肝法治绝经前后诸症 | 第37-38页 |
| 6.2 滋水清肝法治阳痿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