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新加坡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3-14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认识第15-23页
    1.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名研究第15页
    2.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第15-17页
        2.1 古代医家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的认识第15-16页
        2.2 古代医家对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认识第16页
        2.3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看法第16-17页
        2.4 小结第17页
    3. 辩证分型研究第17-18页
    4. 中医治疗的研究第18-21页
        4.1 内治法第18-20页
        4.2 外治法包括敷贴、针灸和推拿治疗法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3页
二 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第23-41页
    1. 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第23页
    2. GERD分类第23-24页
        2.1 粘膜病理表现分类第23页
        2.2 症状分类第23-24页
    3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第24-25页
        3.1 流行病学第24页
        3.2 危险因素第24-25页
    4. 现代医学对GERD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第25-28页
        4.1 抗反流屏障削弱第25-26页
        4.2 食管廊清功能障碍第26-27页
        4.3 食管黏膜防御作用(食管粘膜屏障功能)减弱第27页
        4.4 内脏的高敏性第27-28页
        4.5 胃排空延迟第28页
        4.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ERD第28页
        4.7 精神因素与心理因素第28页
    5. GERD的诊断第28-30页
        5.1 反流诊断问卷问卷调查第28-29页
        5.2 初病诊断第29页
        5.3 内镜检查第29页
        5.4 酸反流的监测;动态PH反流监测第29-30页
        5.5 腔内多通道阻抗测压(MII,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measurement)第30页
        5.6 食管吞钡X线检查第30页
    6. GERD的治疗第30-33页
        6.1 治疗目的与主要治疗手段第30页
        6.2 调整生活方式第30页
        6.3 药物治疗第30-32页
        6.4 手术治疗第32-33页
        6.5 外科手术治疗第33页
    7.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第33-36页
        7.1 定义探讨与治疗方案的更新(诊断)第33-35页
        7.2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第35-36页
        7.3 展望第36页
    8. 研究动态第36-37页
        8.1 基因研究第36-37页
        8.2 重叠症状的治疗第37页
    参考文献第37-41页
三 临床研究第41-57页
    1. 研究目的和研究流程第41页
        1.1 研究目的第41页
        1.2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流程第41页
    2. 诊断标准选用第41-43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41-43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43页
    3. 纳入和排除标准第43-44页
        3.1 纳入标准第43-44页
        3.2 排除标准第44页
        3.3 脱落病例的标准第44页
    4. 治疗方案第44-46页
        4.1 病例来源第44页
        4.2 纳入与脱落情况第44页
        4.3 服药方法第44-45页
        4.4 实验期间注意事项第45页
        4.5 具体方药组成第45-46页
    5. 观察内容和方法第46-47页
        5.1 观察内容第46-47页
    6. 疗效评定标准第47页
        6.1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第47页
        6.2 次要症状评定第47页
        6.3 综合疗效评定第47页
    7.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47页
        7.1 不良反应第47页
        7.2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第47页
    8. 统计学分析处理第47-48页
        8.1 统计内容第47-48页
        8.2 临床资料统计学处理第48页
            8.2.1 采用均值和加减标准差:(x±s)表达第48页
            8.2.2 临床症状复发标准第48页
    9. 治疗结果第48-57页
        9.1 一般资料第48-49页
        9.2 各证型比例第49页
        9.3 四大主症RDQ积分评估分别在2周、4周、6周、8周的改变第49页
        9.4 治疗前后烧心、胸痛、反酸、反胃四大主症比例无明显改变第49-50页
        9.5 症状的疗效评定第50-52页
        9.6 症状消失率统计情况第52-53页
        9.7 治疗前后积分情况第53-55页
        9.8 综合疗效第55页
        9.9 各证型的有效率分别为:如下图1-6第55页
        9.10 不良反应第55页
        9.11 复发率及远程疗效第55-57页
讨论第57-69页
    1. 新加坡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依据第57页
    2. 促进胃肠动力的中药第57-58页
    3. 不能见“炎”消炎,见“酸”制酸,治病必求于本第58-59页
    4. 本研究中方药在治疗(GERD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第59-61页
        4.1 肝胃不和证以戊己丸加减治疗第59-60页
        4.2 痰湿内阻证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第60页
        4.3 中虚气逆证以六君子汤加减第60-61页
        4.4 寒热错杂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第61页
    5. 研究结果探讨第61-62页
    6 导师治疗脾胃病的治疗用药思路活用于新加坡的中医临床第62-65页
        6.1 “脾胃体用”的启发第62-64页
        6.2 临床药物配伍的启发第64-65页
    7. 新加坡治疗GERD病因病机分析第65-66页
        7.1 新加坡的致病因素第65页
        7.2 病机特点第65-66页
    8. 用药特点第66页
        8.1 “热因热用”,常用辛温苦温的药第66页
        8.2 寒者热之第66页
    9. 病“总以气病为先”第66-67页
        9.1 治以理气第67页
        9.2 治以降气第67页
    10.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0页
附录第70-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介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儿童多动症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肝肾同源”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