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前言 | 第14-36页 |
·高等植物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种子特异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已经克隆的种子特异启动子 | 第16-21页 |
·1.7S 蛋白基因启动子 | 第16-17页 |
·豆球蛋白基因启动子 | 第17页 |
·油棕75 球蛋白启动子 | 第17页 |
·棉花α球蛋白B 基因启动子 | 第17页 |
·醇溶谷蛋白启动子 | 第17-18页 |
·水稻谷蛋白1 基因启动子 | 第18页 |
·USP 启动子 | 第18页 |
·水稻球蛋白启动子 | 第18-19页 |
·玉米球蛋白启动子 | 第19页 |
·gbssI 种子特异启动子 | 第19页 |
·SBE1 启动子 | 第19页 |
·AGP 小亚基基因启动子 | 第19-20页 |
·FAD2 基因启动子 | 第20页 |
·FAE1 基因启动子 | 第20页 |
·2S清蛋白基因启动子 | 第20页 |
·云扁豆蛋白基因启动子 | 第20-21页 |
·种子特异启动子的应用 | 第21-22页 |
·种子特异启动子的结构特点 | 第22-24页 |
·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第24-35页 |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35页 |
·潜在已知顺式调控元件的分析 | 第26页 |
·未知顺式调控元件的预测 | 第26-33页 |
·识别结果的处理 | 第33-35页 |
·生物信息学与实验结合 | 第3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51页 |
·材料 | 第36-38页 |
·植物材料 | 第36页 |
·植物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36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36-37页 |
·酶与各种生化试剂 | 第37页 |
·实验引物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51页 |
·网络资源及数据库 | 第38-39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5页 |
·拟南芥基因组DNA 的提取(小量法) | 第39-40页 |
·种子特异启动子序列的扩增 | 第40页 |
·凝胶电泳中DNA 片段的回收 | 第40-41页 |
·DNA 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41-42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2页 |
·大肠杆菌细胞的转化 | 第42页 |
·质粒DNA 的提取 | 第42-44页 |
·克隆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44页 |
·拟南芥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5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转化 | 第45-46页 |
·根癌农杆菌GV310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页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45页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45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 | 第45-46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 | 第46页 |
·转基因植物的GUS 表达分析 | 第46-48页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GUS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第46-47页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GUS 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 第47-48页 |
·种子特异基因内源转录水平表达情况 | 第48-51页 |
·TRIZOL 法提取RNA | 第48页 |
·去除基因组DNA | 第48-49页 |
·RNA 反转录 | 第49页 |
·real-timePCR 检测 | 第49-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6页 |
·拟南芥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信息学分析 | 第51-53页 |
·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获得、筛选 | 第51-52页 |
·Genevestigator 芯片数据获得拟南芥种子特异表达基因 | 第51-52页 |
·UniGene 去除假阳性基因 | 第52页 |
·种子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启动子实验分析 | 第53-56页 |
·拟南芥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53页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 第53-54页 |
·转基因拟南芥组织化学染色 | 第54-55页 |
·转基因拟南芥GUS 活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基因内源表达分析 | 第56-57页 |
·启动子缺失分析结果 | 第57-62页 |
·启动子缺失载体构建、转基因植株获得 | 第57-58页 |
·启动子缺失组织化学染色 | 第58-62页 |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顺式调控元件 | 第62-66页 |
·YME3.0 的模体预测 | 第62页 |
·Mobydick 的模体预测 | 第62页 |
·Weeder 的模体预测 | 第62-63页 |
·Bioprospector 的模体预测 | 第63-64页 |
·基序预测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 讨论 | 第66-70页 |
·生物芯片信息可以辅助启动子实验研究 | 第66-67页 |
·调控元件对种子特异启动子功能的意义 | 第67页 |
·预测程序对未知元件的发现有指导作用 | 第67-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附录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