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生物质概述 | 第13-18页 |
1.2.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 | 第13-14页 |
1.2.2 生物质转化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2.4 生物质平台化合物 | 第18页 |
1.3 γ-戊内酯的合成与应用 | 第18-20页 |
1.3.1 γ-戊内酯的合成 | 第18-19页 |
1.3.2 γ-戊内酯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 SiO_2-Al_2O_3概述 | 第20-25页 |
1.4.1 SiO_2-Al_2O_3的结构 | 第20-22页 |
1.4.2 Al_2O_3含量对 SiO_2-Al_2O_3的影响 | 第22-23页 |
1.4.3 SiO_2-Al_2O_3的合成 | 第23-24页 |
1.4.4 SiO_2-Al_2O_3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丁烯的制备与应用 | 第25-27页 |
1.5.1 丁烯的基本概况 | 第25页 |
1.5.2 丁烯的制备与应用 | 第25-27页 |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27-2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2 SiO_2-Al_2O_3固体酸催化γ-戊内酯转化为丁烯 | 第29-49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0-31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1-33页 |
2.2.4 实验过程 | 第33页 |
2.2.5 测试与分析方法 | 第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2.3.1 未焙烧催化剂热重(TG)表征 | 第33-34页 |
2.3.2 催化剂 X 射线光电子衍射(XRD)表征 | 第34-35页 |
2.3.3 催化剂氮气低温吸附脱附(BET)表征 | 第35-36页 |
2.3.4 催化剂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36-38页 |
2.3.5 催化剂氨气程序升温吸脱附(NH_3-TPD)表征 | 第38-39页 |
2.3.6 催化剂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39-40页 |
2.3.7 不同催化剂对γ-戊内酯转化为丁烯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8 反应温度对γ-戊内酯转化为丁烯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9 反应时间对γ-戊内酯转化为丁烯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10 反应压力对γ-戊内酯转化为丁烯的影响 | 第44页 |
2.3.11 反应催化剂含量对γ-戊内酯转化为丁烯的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12 催化剂寿命的评价 | 第45-46页 |
2.3.13 反应机理的分析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丁烯和异丁烷烷基化制备高辛烷值汽油 | 第49-61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0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3.2.4 辛烷值的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3.2.5 BF_3·2CF_3CH_2OH 催化剂的合成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3.3.1 反应温度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2 反应时间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3 BF_3·2CF_3CH_2OH 催化剂循环再生性的评价 | 第55-57页 |
3.3.4 高辛烷值汽油产物的性能和 EN228 的规格对比 | 第57页 |
3.3.5 BF_3·2CF_3CH_2OH 催化烷基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57-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4.1 结论 | 第61-62页 |
4.2 未来展望和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个人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